水田地膜油菜的优势及技术要点
水田油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简称“地膜油菜”,适用于常年较为阴湿的冷浸田和高山、二高山常年积温不足的当家田。同常规栽培技术相比,地膜油菜具有增产增收、早熟、省肥、易管的特点,在技术操作上具有独特的要求。
一、 地膜油菜的优势
1、增产增收。水田油菜覆盖地膜,只要技术得当,一般亩增产30%以上。低山常年较为阴湿的冷浸田,高山、二高山常年积温不足的当家田,增产幅度可达一倍以上。油菜盖膜虽然每亩需增加地膜投入30元左右,且盖膜需增加一个工,但盖膜后管理简单,不必除草,病害较轻,肥效高,且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因而综合考虑,总体投入并未增加,而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据测算,地膜油菜每亩增收60—120元,产投比明显高于露地油菜。
2、早熟。地膜油菜抽薹、开花、结角、成熟均早于露地油菜,早熟天数随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早熟4—7天。海拔越高,早熟效果越明显。
3、省肥。油菜盖膜后,一方面肥料挥发流失少,另一方面杂草少,肥料损耗小。此外,由于盖膜后土壤通透性好,油菜根系发达,土壤供肥能力与油菜吸肥能力均显著增强,因而地膜油菜肥料利用率明显提高。
4、易管。地膜油菜移栽后管理极为省工,只要底肥充足,苗期不必追肥。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越冬期也不必追施腊肥和壅土培蔸。地膜油菜若盖膜得当,膜内杂草很少,基本不对油菜构成威胁,因而不必除草。地膜的防雨保墒平衡水分作用,使地膜油菜搞旱耐渍能力也相对增强,管水工作相对减少。而且由于盖膜油菜地上部分与土壤被地膜隔断,田间空气湿度相对降低,病虫害相对较轻,防虫治病次数减少。
二、水田油菜覆膜栽培技术要点
1、选择适宜田块。据试验,水田地膜油菜采取起垄覆膜栽培,只要技术得当,均有一定增产效果。但考虑盖膜经济效益,以常年积温较低的高山、二高山水田,低山冷浸烂泥田,土壤板结、渍害、草荒严重田块,盖膜效果最为理想。因茬口、气候等原因导致油菜严重迟播、迟栽田块,覆盖地膜也效果显著。
2、早起旱、早翻地、高起垄。水稻收获前半月左右应及时在田间开沟滤水。水稻收获后待墒情适宜时及早将地深翻炕垡,加速土壤熟化。油菜移栽前敲碎土垡,根据常年渍水轻重隔1—2m开沟起垄,垄高压25—30cm,垄沟宽25cm左右。渍水越重田块,垄沟须越密、越深。
3、选择适宜品种,精心培育壮苗。油菜盖膜栽培,须选增产潜力大、耐寒性强、抗病力强的优质杂交良种,其中以华杂系列为最佳。育苗宜选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地块,留足面积,提前培肥,播种时严格控制播量,确保稀播壮苗。苗龄25天左右,苗4—5片叶时及时栽入大田。
4、施足底肥,巧盖地膜,降低密度。盖膜前开垄面开沟,施足底肥,必施硼肥,肥料用量须占全生育期肥料用量的80%以上,施肥后将垄面整平,土块敲碎,趁墒情适宜时及时盖膜。盖膜前先在垄两侧开浅沟,后根据垄面宽度选择相应规格的强力超微膜,紧贴垄面覆盖,膜边压于浅沟中封严扎实,以防跑温跑墒。盖膜压边时清理垄沟,确保沟沟畅通,排水流畅。由于盖膜油菜年底长势旺盛,单株生长量大大超过露地油菜,因而油菜定植密度须适当下降,一般每公顷75000—90000株即可。栽苗宜在盖膜后2—3天后,膜内土壤变得湿润松软时进行,趁晴天下午或阴天抢时移栽。栽时直接在地膜上用锥铲打洞,将苗栽于底肥附近,随后浇少量定根水。若栽后遇旱,次日应及时复水保苗,争取早返青,一栽全苗。
5、加强管理,严防苗期病虫。盖膜油菜栽后返青快、长势旺,易招蚜虫危害,进而引起病毒病发生。所以油菜移栽后,除做好常规性生产管理外,前期应特别注意对蚜虫及时发现与防治。一旦有蚜虫出现,及时防治,杜绝蚜虫在田间扩展与蔓延。
6、搞好叶面喷肥,争取稳产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