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农牧科学院赴巴林左旗乌兰达坝苏木开展工作
蚯蚓虽小,却是疏松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工程师”,更是传统中药材中的瑰宝。近年来,小蚯蚓在巴林左旗乌兰达坝苏木不仅“拱”出种养循环农业新图景,更“蚓”动着一条贯通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基于乌兰达坝苏木博士工作站目标要求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2025年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科技支撑东北振兴)项目——“农牧交错区牛粪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任务,为进一步推进蚯蚓高效养殖技术集成,7月11日至13日,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全体成员赴巴林左旗乌兰达坝苏木开展二期蚯蚓养殖物料配方原位试验。

为提高蚯蚓繁殖速率与成蚓品质,5月末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已开展一期蚯蚓养殖物料配方原位试验,经7月初蚯蚓出床、称重,初步筛选出2种物料配比方案。为进一步细化物料配方,探究不同物料配方对蚯蚓繁殖生长及养殖物料转化成蚯蚓粪速度的影响,此次开展二期蚯蚓养殖物料配方原位试验。设置3种浓度梯度物料配比方案,根据养殖习惯以0.18方物料铺设3米养殖床,每个处理投放蚯蚓2.6公斤,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8月进行出床,进一步测定蚯蚓繁殖生长情况及物料转化情况,以期为蚯蚓高效养殖及产值提升提供科研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同时,以“文旅体农商”融合发展战略为引领,为促进互融互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乌兰达坝苏木博士工作站成员,受邀参加巴林左旗“赛罕敖瑞”敖包乙巳年祭祀暨乌兰达坝苏木第十四届牧民那达慕大会,并与企业代表组成“智创未来方队”参加开幕式。
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就于田野之间,科技赋能的力量扎根于基层沃土。乌兰达坝苏木人民的认可更是科研人员服务基层的无穷动力,作为博士工作站的科研人员,未来,我们将始终以基层需求为导向,带着课题走进田间地头,带着成果对接产业一线,用专业所长破解生产难题,用科技力量激活发展动能,在助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道路上持续深耕、久久为功,让科研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