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茭白生产主推技术
1、茭白-水稻轮作技术:由于茭白主产区的茭白常年成片种植,茭农很少对茭白进行轮作,但在同一块田中连续种植茭白会导致病源菌的种类和数量的累积,加重病害的发生危害。据07年秋茭胡麻斑病发生情况调查,连作茭白胡麻斑病的叶发率达到87%,而新种茭白田块很少有胡麻斑病的发生。同时一直连作的茭白,由于长期淹水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也可能造成茭白某些营养元素的缺乏,一般连作田的茭白生长势较差、叶色变淡、单果重有下降趋势。采取茭白-水稻轮作技术,做到2年茭白1年稻,可克服茭白连作障碍。在茭白-水稻轮作时,为防止水稻倒伏,水稻作为后作的一般不能施用纯氮肥。
2、茭白促早栽培技术:茭白促早栽培后,能提早茭白上市15-40天,提高茭白产量100-500公斤左右。在茭白促早栽培的条件下,错开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期,整个茭白促早栽培的生产季节,一般不需要用任何农药防治病虫害。目前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大棚栽培,其设施与标准蔬菜大棚相同,内种茭白6行;二是小拱棚栽培,其材料采用毛竹片,搭成拱高0.8m、宽1.5m、竹片间隔1m左右的拱棚,内种茭白2行,长度可随田块而调节;三是中棚栽培,其材料也采用竹片,搭成拱高1.65m、宽3.5m、竹片间隔0.8m左右的拱棚,内种茭白4行,长度也可随田块而调节。茭白通过大棚促早栽培,可提早茭白上市时间40天,每亩增产150-652kg。茭白通过小拱棚促早栽培,可提早茭白上市时间15-17天,每亩增产425-478kg。茭白中棚栽培后的产茭时间、增产幅度与大棚促早栽培相似,并具有投入成本轻,便于茭白田间管理,易于轮作等优点,是2010年茭白促早栽培技术推广的重点。
3、有机肥与茭白商品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使用技术:茭白植株高大,生物产量高,一生需肥量极大。因此,要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肥充足,才能产出高品质的茭白。据试验每季茭白基施1吨的腐熟有机肥,或原废弃的茭白草经快速发酵后还田,或每亩增施60公斤的茭白商品专用有机无机复混肥,能明显促进茭白植株生长,使分蘖数增多,产量增加6.9%,茭白维生素C、总糖、蛋白质等品质性状改善,硝酸盐含量下降2%。
4、梅茭定向栽培技术:梅茭生产习惯上以河姆渡六月茭3月底前栽种,6—7月份生产梅茭,但由于全球气候转暖,伏期高温提前,高温强度增大,往往使河姆渡双季茭不能孕茭,没有梅茭产出或产出很少,直接影响茭农的经济收益。2009年采用经株选后的余茭4-2新品种,3月中旬移植,采取宽行窄株(种植规格:50×40厘米),平稳促进,控制孕茭前的氮肥使用,加强孕茭期的水浆管理等措施,试验示范田梅茭亩产达到1100余公斤的好收成。
5、茭白田套养中华鳖防治福寿螺增效技术:茭白田套养中华鳖防治寿螺技术从2004年一户农户,小面积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至2009年发展到套养农户36户,面积500余亩,并有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打造茭白田中华鳖品牌。遏制了周围附近5000余亩福寿螺重发区发生与危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2万余亩次。套养田茭白主栽品种:八月茭、余茭4-3与浙大茭白。新棵茭白3月底4月初移栽,秋茭7月上旬免耕种植。4月中旬选择重0.9-1.2斤的野长中华鳖苗放养,每亩茭白田套养35只左右,10月底或11月上旬可以迁捕销售,亩增产值约5000元。
6、茭—鸭共育技术:茭白田养鸭可明显减少肥料和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增加茭白田的产出率。茭白为鸭子遮荫,提供食料,鸭子为茭白治虫、除草、耘田、施肥,形成茭鸭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生长发育的复合生态系统。一般每亩鸭子放养密度为10-15羽,茭白苗数3万左右时就可放入。茭鸭共育3个月,每羽鸭增重2.25公斤,减少一次肥料的使用,减轻茭白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对防治茭白田杂草有特效。春、秋放养二季,每亩增收500元左右。
7、性诱剂防治茭白二化螟技术:利用性诱剂防治农作物害虫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一代害虫防治方法。在4-9月份二化螟发生危害季节,每亩茭白田插放一只性诱捕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90只左右,基本控制了二化螟对茭白的危害。性诱剂防治茭白二化螟每亩可减少农药防治5次,节约农药防治成本22.8元,效果十分理想,并且无毒、无害、无污染,专一性强,无任何副作用。
8、茭白草残体生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一是茭白草切碎经速腐菌腐解后还田,逐步实现茭白草堆制快速发酵后进行机械造粒生产茭白专用有机肥。二是茭白草残体晒干后作为食用菌培养基质,食用菌采后还田。三是茭白干草经粉碎作为獭兔饲料,可以就近解决全市10万只獭兔存栏量的需要,减少因青粗饲料支出费用150万以上,同时獭兔粪料是很好的茭白与花卉的肥料。四是已变质的茭白草残体加工成生物碳棒,彻底解决茭白草残体对环境的污染。
- 关键词搜索: 茭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