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农技员代种耕地2000亩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农村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谁来种地?农业新技术如何下田?土地规模经营如何保证农民的合法利益?中国农村经过30年改革之后,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涌现。“福星模式”给我们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提供了哪些思考的方向?
从去冬小麦下种到麦熟,从没下过地的曾都开发区首义村村民聂克华,5月24日和曾都区福星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副社长余凤英来到自己责任地,商量什么时候收割。
这两个女人曾经都以侍弄土地为生,但她俩在2006年秋季实行了“分工”:聂克华的丈夫何保国因在北京当建筑工,她在家里种了8亩责任地;襄阳农校毕业、在曾都区农技站工作十多年的余凤英2006年4月“下岗”后,联合站里另外3个校友和10个农户成立了我省第一个专门种地的专业合作社,转包那些外出打工农民抛下的地耕种。这14个社员一共入股43万元,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
聂克华便把自家8亩责任地转包给余凤英耕种,自己去了随州市一家制衣厂打工。
两个女人签了正式合同:聂克华每亩耕地每年交给余凤英586元稻麦两季的耕种费,而余凤英每年要负责向聂克华生产不低于每亩200公斤小麦和600公斤水稻。如果产量没有达到,余凤英负责赔偿,超产部分归聂克华。
去年,余凤英为聂克华一共生产了2500公斤小麦和5000公斤稻谷。聂克华除支付余凤英的费用,还净赚了2万多元,余凤英的收益也不错。
过硬的技术和优质服务,使余凤英等4名农技员很快在当地打开了市场。到今年5月,有8个乡镇的350户农民把自己承包的2000亩耕地交给合作社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