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山西省保护性耕作从试点试验到大面积示范推广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由1993年的几十亩发展到2007年的638万亩。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能使农业节本增效,能使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还能够培肥地力、改善环境。
从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影响农作物产量最大的限制因子是水———降雨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而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就能较好地解决或缓解水的问题。一是通过免耕、少耕和秸秆残茬覆盖,减少水蚀、风蚀,收到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二是随着秸秆残茬的腐烂,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增强了蓄水纳墒的功能。三是随着植物根系的大量保留和土壤肥力的提高,为土壤中已有的蚯蚓、微生物等生物活体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使蚯蚓和微生物的肥田松土功能不断增强,打开蓄水、调水的通道。四是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当年进行深松,打破犁底层,提升了蓄水能力,实现了传统耕作法与保护性耕作的良性对接,从而形成了我国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一大特色。
尧都试验区的土壤蓄水量(小麦播前0—50cm土层)从1993年的75mm达到2007年的119.7mm,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992年的0.895%提高到2004年的1.63%,小麦亩产量从1993年的132.2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296公斤(亩产量最高的2004年曾达到329公斤)。
大量实践证明,在我省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没有发生大面积的病虫害现象,除草剂的用量与传统耕作没有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