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麦膜下条播与作物复播配套栽培技术在新疆推广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近日,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冬麦膜下条播与作物复播配套栽培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实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对节约用水、防止地膜污染、减少春季沙尘危害、增加复种指数具有较好的作用,在我国北方干旱农区及比较高寒的农区等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2005年以来,项目组技术人员开展了播种、揭膜、浇水、化控、追肥、套种、收割等关键农事季节的现场技术指导工作。每年5月底至6月初,项目组技术人员到各县乡镇,与乡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膜下条播冬麦中试和示范农田的测产工作。9月底至10月初制发《膜下条播冬麦适宜播种期预报》,为中试和示范推广工作的成功打好了基础。为保证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得到落实,项目组在开春期进行膜下条播冬麦的冻土消融监测,调查生长状况,并根据天气变化和气温回升情况及时进行揭膜期预报,通过手机短信和天气预报声像栏目向各乡镇领导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2006/2007年度,喀什、和田地区在冬、春旱交加的大灾之年,膜下条播冬麦与作物复播配套栽培技术表现了良好的抗旱保墒作用,长势明显优于露地小麦。据统计,2005年~2007年喀什地区膜下条播冬麦平均亩产458.3公斤,比同期晚播露地小麦增产121.2公斤;和田地区膜下条播冬麦平均亩产464.4公斤,比常规晚播冬麦平均增产183公斤。在海拔2800米的和田县喀什塔什乡科克阿依村,农民买买提·依地力斯在自家3亩地里进行地膜春麦试验示范,结果产量达到280公斤/亩,比同等条件露地春麦增产近3倍。这为技术的延伸推广开辟了又一个区域。膜下条播冬麦成熟期比同期露地小麦早5天~7天,使复播作物的生长期延长,增加有效积温120℃~170℃,对提高复播作物的成熟度和产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项目组分别在阿克苏、伊犁、石河子地区进行了中间试验、示范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证明,晚播冬麦采用膜下条播方式比露地种植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并发现地膜小麦与露地种植小麦相比,有播种越晚、增产越明显的优势;地膜小麦收获后,适时种植早中熟玉米,能够获得充分成熟。这样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种植早熟玉米。
项目组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复播作物主要的配套技术及指标,证明北疆膜下条播冬麦收获后可复播早熟油葵、大豆、玉米及青贮玉米,南疆的阿克苏地区还可复播中熟玉米。该技术解决了棉花倒茬晚播冬麦的低产低效问题,可免浇冬灌水和推迟返青水,节约浇水1次~2次,平均每亩节水80立方米~100立方米,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较为突出。同时,由于膜下条播冬麦栽培技术使前茬作物棉花采收期延长了15天~35天,每亩棉花多收15公斤~30公斤,亩增收可达60元~120元,实现了前茬作物增效。
膜下条播冬麦栽培技术不但出色地解决了棉花、玉米的倒茬问题,而且实现了粮棉双丰收。在这一项目中,实际累计推广冬麦膜下条播面积7.892万亩,增产小麦1101.8万公斤;配套复播玉米等3.5万亩。两年多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已使当地有关部门认识到“膜下条播冬麦与作物复播配套栽培技术”的成熟、可靠和有效。
目前,“膜下条播冬麦复播中早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技术已成为能在南疆大面积推广的成熟技术;“膜下条播冬麦复播早熟油葵、大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也变得比较成熟,在北疆热量条件比较充足的地区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