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工程”扎根中原大地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科技日报
2004年5月,科技部启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05年,河南小麦产量首次突破2500万吨大关,增产量占全国1/3,并率先创造了在黄淮海地区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吨半粮的超高产纪录。项目区23个县共增产粮食202.23万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48亿元。记者近日就项目实施情况,采访了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干部、专家和项目区农民,深感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植方法。
良种加良法是提高单产的法宝
在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河南省承担了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丰产高效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温县祥云镇大尚村村委会主任侯一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村2400口人,3100多亩耕地,以前小麦单产在450公斤左右徘徊。实施粮丰工程项目后,小麦和玉米的产量一下子跃到650公斤到700公斤。其中,主要是因为品种对路,栽培技术先进了。他们镇玉米种的全是“郑单958”,长得匀称,“没有一棵空秆,是个兵就扛一杆枪”。可见,有了好品种当家,良种良法配套,就能增产。
温县祥云镇喜合村农民牛春香说,粮食增产,施肥的账也值得算。以前她家种地图省事,一亩地一下子撒上70公斤,当地人称为“一炮轰”。项目实施后,经测土化验,用三元复合肥,犁地时把肥料掩在犁沟内,每亩只用50公斤。施肥少了,产量却上去了。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农大教授郭天财指出:“粮丰工程”引入、推广环境友好肥料,有利于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争取较好的生态效益。通过改善配方、秸秆还田等措施,小麦、玉米增产幅度都在20%%以上。
公司加农户是高产攻关的载体
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组织温县祥云镇农户实施“粮丰工程”项目,万亩小麦核心区平均亩产584.7公斤,5263亩夏玉米平均亩产704.5公斤,合计一年两熟单产1289.23公斤,达到了项目设计目标。
董事长吕平安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有当家品种。该公司培育的“豫麦49—198”,具有优质、高产、耐病、抗倒综合优势,审定时超高产区试第一,被誉为高产区的半冬性最好品种。二是统管技术。按照项目要求和技术规程,全民发动,广泛宣传,进村培训,现场示范,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技术规范,促进了大面积的均衡增产。三是让利于农民。全镇大多数农户都种公司的小麦品种,种后按合同由公司收购。农民既是一家一家的经营户,又是“公司雇员”。去年实施“粮丰工程”,公司拿有限的项目经费补助给农民,鼓励他们严格按技术规程操作,目的还是增加收成和收入,结果农民很买账。
郭天财说,以前,小麦、玉米高产研究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充分增加粮食总产的合力。实施“河南小麦夏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首要特点就是技术集成,分别集成了高产灌区、中产灌区和豫西丘陵旱作区小麦、夏玉米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2005年,河南省在黄淮海地区率先创造了公顷(15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683.4公斤、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在分解落实专题研究示范内容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过程中,河南省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了“择优委托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对专题实施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新机制。测试产量,都是现场丈量、当众称重,其收成也是实实在在的。
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徐公民介绍,“粮丰工程”集成已有科技成果,创新实用增产技术,对支撑未来粮食持续高产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