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市大力发展冬季马铃薯产业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中国食品产业网
玉林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进全市冬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促进全市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去年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6.35万亩,其中免耕马铃薯面积20.64万亩,现已进入了采收季节。2006年2月8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玉州区仁厚镇上罗村马铃薯生产基地进行实地抽样验收,最高亩产量达1813公斤,低的亩产量达1219公斤,平均亩产达1450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1.6公斤,单个薯最重达0.93公斤,预计全市总产量达48万吨,总产值达3.84亿元。近日,笔者在全市各冬种马铃薯基地看到,田垌里一片丰收的景像,农民们在忙着采收去冬种植的马铃薯,不少武汉、上海、广东客商在驻点收购,农民们一张张欢乐的笑脸,洋溢着丰收喜悦。
一、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应用,促进马铃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玉林市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推广“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新技术。从2003年开始,这项技术在玉林试验示范获得成功。《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2004年经玉林市科技局立项,由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实施,当年冬季在全市22个乡镇开展试验示范,建立示范点25个,试验示范面积7300多亩。2005年3月18日经市科技局组织鉴定验收,最高亩产2012.4公斤,平均亩产马铃薯1328.3公斤,比常耕栽培亩增产257公斤,节省费用45元,每亩增收节支250.6元,节省投工6个,取得了增收节支总额182.94万元,节省投工4.38万个的显著效益。2005年冬,全市建立冬种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片36个,其中千亩以上中心示范样板2个,300—600亩的示范片14个,50—200亩示范点20个,示范面积1.16万亩,带动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20.46万亩,占全市冬种马铃薯面积36.35万亩的56%。免耕技术推广速度之快,生产应用良种之优,冬种马铃薯面积之大,经销商定购之多,农户接受应用热情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全市冬种马铃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形成,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大力抓好订单定购,农民吃了定心丸
今年,玉林市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宣传发动,引导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和营销能力的老板来投资种植马铃薯,全市掀起了一股马铃薯种植投资热。如兴业县的马铃薯销售大王罗东明,亲自组织供应优质马铃薯种,大量引进K3紫花、大西洋等优良品种,2005年10月份组织1000吨马铃薯种运抵兴业,形成了以兴业为中心辐射全广西的供种中心,同时大量引进湖北、湖南、上海、广东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实行订单定价收购,在兴业县建立了10万亩的冬季马铃薯种植基地。福绵管理区的粮食加工老板李智忠一人就租用300多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博白县也积极吸引外地客商和本地经纪人与当地农户合作,通过签订供种和收购协议,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像这样大大小小的老板投资种植马铃薯,全市有30多位。他们的到来,既解决了投资问题,又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同时还起到了典型引导的作用,辐射带动了全市的马铃薯种植向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种植效益。
三、出口订单实现零的突破
去年冬季,玉林市引进了广州市大铖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市银稻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西双版纳外贸出口有限公司等区外企业参与马铃薯生产,这些公司与博白、陆川、福绵等地农户签订“订单”,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薯,农户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生产出来的马铃薯由公司按“订单”收购,并出口销售到东盟国家,使玉林市马铃薯出口实现了零的突破。仅博白县就发展了订单马铃薯7.6万亩,将为玉林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打进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农民增收,大有希望
中央把“生产发展”放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首要位置。玉林市利用冬闲田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是一条“短、平、快”,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冬种马铃薯时间短、见效快、见效大,能实现 “时间3个月、亩产3000斤、3毛钱一斤、户种3亩田、人均增收300元”的目标。玉州区仁厚镇上罗村23农经社的杨桂芳阿婆说:“种了几十年田,没见过不用犁田翻地这样种马铃薯,既省工又省钱,且薯大、漂亮、产量高,感谢农技专家的大力支持。今年我家打算大种马铃薯,发点财吧。” 这是农民发自肺腑的心里话。冬种马铃薯“5个3”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是玉林市积极打造的优势产业,大力示范推广,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种植,利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卖价更好,综合效益更佳,冬种马铃薯产业,将是玉林市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一条新路。
文章编辑:go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