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从只种粮食到种上葡萄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来源:鲁中晨报   观念转变富了任马庄   离开了沂河南岸的中庄镇,昨天上午记者一行4人沿沂河岸边一路东下,过了东里镇后,来到了位于红水河边的张家坡镇。   张家坡镇在沂源素有“葡萄之乡”的美誉,延绵15公里的红水河养育了全镇80%以上的人口。而任马庄村就坐落在红水河上游的边上。   任明忠的10间水泥平房在红水河的南岸。除了看看《鲁中晨报》、坐在家里经营自己的小店外,任马庄村52岁的任明忠还时常到镇上的冷库里将秋季收购来的苹果装箱运往广州、武汉等地。   一个四口之家,每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他说,他只是村里百户富裕村民中的一户。   从“不听劝说”到“主动调整种植结构”   12年前,任明忠一家四口还一直耕种着家里的5亩薄地。   “主要是种麦子、玉米和花生,”他说,“土里刨食是祖上留下来的传统,40岁前就没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尽管每年的收入只有1000多元。”   随着两个孩子的上学支出,每年收入1000多元,让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很艰难。   1994年始,当时的县、乡两级政府工作人员到乡下鼓励农民拿出自家麦田种葡萄。   “种葡萄?难道天天吃葡萄过日子呀?”当时的乡政府干部一进门就吃了闭门羹。尽管乡干部一说再说,任明忠就是不听那一套。“你们说你们的,我在我的田里爱种啥就种啥!”任明忠最后关了自家门走了。   “上门做了很多工作无效,”村支书任方志说,“有着500多户的大村,当年只有11户种了葡萄。”   到了第3年,当看到这11家葡萄种植户年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时,不听劝说的人信服了。   看着人家赚钱,到了第4个年头,3成以上的村民也种上了葡萄。任明忠一气把2亩多麦田拿出来,种了葡萄。   后来,任明忠又抽出2亩地种了苹果。凭着2亩葡萄、2亩苹果,到2002年,任明忠的家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3间茅草房到10间砖房   在2000年前,任明忠一家一直住在北山坡上的3间茅草房里。从这一年开始,任明忠决定拿出种葡萄和苹果赚的6万多元钱,在红水河边建房子。   5个月后,前后两排共10间的水泥砖房建成了。2000年秋季,任明忠一家从山坡上搬到了山下的新房里。   此后,他又在家里办了营业执照,做起了买卖。   2003年,任明忠与别人合资,建起了苹果存储保鲜库,而如今他每年都会将储存的苹果销往广州、武汉等地。   任明忠说,2005年秋季,他收购了5万公斤苹果,今年春季这5万公斤苹果至少要赚3万元钱。   “看报纸多了,思想观念随之改变了”   在任明忠家的小店里采访,室内桌子上的一份《鲁中晨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任明忠告诉记者,他已自费订阅了3年多晨报了,报纸上刊登的一些新闻为他了解外界信息发挥了大作用。“富裕与报纸也有很大关系,看报纸多了,思想观念随之改变了。”他说。   村支书任方志告诉记者,现在村民家中8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房,安装了电话。   张家坡镇党委书记杨秀军说:“从传统的农业种植导致的贫困到眼前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富足,任明忠一家的转变过程,也是任马庄村这些年来不断变化的缩影。”   杨秀军告诉记者,2万多干部群众经3年苦干修筑的红水河延绵15公里,将直接润泽两岸包括任马庄村在内的25个行政村的近2万村民。   远处,穿越张家坡镇的济青高速公路复线建筑工地上的工人正在紧张劳作,杨秀军满怀信心地说:“济青高速公路南线的开通,必将带动张家坡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