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

您的位置: 首页 > 种子

大豆栽培技术要点

时间:2009-10-17 来源:  作者:
(一)轮作与间作

  大豆最忌重茬,原因是大豆根群分泌一种酸性有毒物质, 连作使大豆缺钼;残存在土壤中的根瘤为土壤中增加不少氮素,连作会使大豆养分单一;氮素过多还会阻碍磷钾的吸收。 另外大豆的病虫害有专一性,连作加重病虫危害。 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及薯类轮作或间套种,达到互补,有利丰产。在轮作过程中,大豆播种前增施有机肥或借助前茬的后效,可以使迎茬的不利因素降到最低点。

  (二)深耕整地
 
  春播大豆在播种前深耕整地并结合施有机肥,夏大豆可利用前茬深耕施肥的后效,但播种前也要浅耕灭茬,为大豆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种子处理

  播种前将大豆晾晒、筛选,去掉硬粒、杂粒、病粒、秕粒、虫 蛀粒。之后根瘤菌拌种,方法:将根瘤菌粉倒人少量清水中,搅均匀之后拌种阴干。根瘤菌粉可以从上年大豆植株中选留根瘤多的植棵,风干,用时将根菌摘下,磨成菌粉即可。一般拌种可增产6%一12%。

  (四)密度与播种样式

  一般大豆播种留苗密度在2—2.5万株/亩,但具体密度还要依据品种特性灵活掌握。分枝多的,晚熟品种宜稀些,相 反则密些;土壤肥力高的,单株生长旺盛宜稀些,相反密些;播种期早的,营养生长时间长,株体大的宜稀些,相反密些。 具体种植方式:纯种大豆时耧播等行距的以行距1.2尺为理想。高产田可采取大小垄种植方式,以利通风透光。行距大垄1.6尺;小垄0.6尺较好。株距以3寸单株或6寸双株撮子苗及双行拐子苗都可以。

  (五)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根据大豆不同生育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以及大豆不同生育时期的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才能获得高产。具体措施:

  ①查苗、补苗。大豆出苗后进行查苗、缺苗补苗,确保苗全,并及时间苗剔除疙瘩苗。达到苗全、苗壮是栽培中一个重要环节。补苗时可以补种或芽苗移栽。

  ②加强中耕培土。在间苗后立即进行中耕锄草,全生育期最少中耕三至四遍,农谚“豆锄三遍粒滚圆”。中耕深度随根系生长状况由浅到深再浅的方式进行。随中耕锄草,向根部拥土,逐渐培起土埂,利于耐旱、抗倒、排涝。 看苗追肥灌水,薄地没施底肥的,为保壮苗可在幼苗期追肥,每亩硝酸铵5—7.5千克,过磷酸钙7.5一15千克,对促进分枝形成及花芽分化均有很好作用,也有利根瘤菌和发育,增强固氮能力。如果缺墒要合理灌溉,能促花芽分化形成丰产株形。如果苗有徒长苗头,在第一片复叶展开时于晴天中午顺垄镇压豆苗,可起到压苗促根的作用。采取如上处理,可增加产量,据国内报道可增产8.5%;国外报道可增产13%。

  2.开花结荚期管理 开花结荚期主要争取花多、花早、花齐,防止花荚脱落和 增花、增荚,这是此期管理中心任务。要看苗管理,保控结合, 高产田以控为主,避免过早封垄郁闭,在开花末期达到最大叶面积为好。具体措施是:封垄前继续锄草,看苗酌情给水肥,弱 苗初花期追肥,壮苗不追肥防止徒长。花荚期追磷肥效果明显。此时大豆叶面积达到最大值,耗水量增大,蒸腾强度达到高峰,需水也达到高峰期。当叶片颜色出现老绿、中午叶片萎蔫时,要及时浇水,否则花荚脱落。 在盛花末期摘顶心(打去2寸顶尖)可以防止倒伏,促进养分重新分配,多供给花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及瘠薄土壤土的大豆不适合摘心。 高产田为防止倒伏和旺长,可以喷施矮壮素防倒。 及时防治病虫害,否则到雨季会造成绝收。

  3.鼓粒成熟期管理 鼓粒成熟期是大豆积累干物质最多的时期,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促进养分向子粒中转移,促粒饱增粒重,适期早熟则是这个时期管理的中心。 这个时期缺水会使秕荚、秕粒增多,百粒重下降。秋季遇旱无雨,应及时浇水,以水攻粒对提高产量和品质有明显影 响。 大豆黄熟末期为适收期。当种子含水量达到13%时可以入库。

责编:苗苗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