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种苗

温室辣(甜)椒栽培技术②

时间:2009-10-12 来源:  作者:

  辣(甜)椒发生茎叶卷缩和畸形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预防?

 温室内温度过低,或放风不当、冷空气直吹茎叶,会引起茎叶卷缩,植株矮小。严重闪苗者叶片褪色、失绿,甚至于死亡。
  气温变化剧烈、空气湿度大、根系发育不良、地上与地下部生长发育不协调易出现顶尖果;低温、少肥、营养水平低的条件下花器发育不健全,不能正常受精,易形成小僵硬果。小型果和小僵果多为单性结实,果内几乎没有种子。
预防茎叶卷缩和畸形果现象发生方法同预防落花、落叶现象发生方法。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疫病?
  辣(甜)椒疫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
  辣(甜)椒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辣(甜)椒疫霉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及其他农事活动传播。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宜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参阅番茄早疫病防治方法。

什么是日烧病?怎样预防辣(甜)椒日烧病发生?
  果实被强阳光直射,其向阳面形成淡黄色日灼斑块,变硬变薄,易破裂,后期易感染腐生菌,病斑上生霉状物或腐烂,此现象称之为日烧病。
  温室内一般很少发生日烧病,只要注意载植密度适宜,叶片不密不稀,椒果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通风时不猛然拉开大口,一般不会发生日烧病。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炭疽病?
  辣(甜)椒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也可侵染茎部。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褪色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病斑近圆形,中间灰白色,上有轮生黑色小点粒,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有同心轮纹,叶片易脱落。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凹陷,上有同心轮纹,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轮生黑色点粒,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红色粘状物,干燥时呈膜状,易破裂。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灌水、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种子可以直接传播。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最适温度为27℃,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虫害严重时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早疫病。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如下:80%炭疽福美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绿乳铜800倍液,铜高尚600倍液,特立克600-8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每5—7天1次,每间隔10—15天掺加1次600倍“天达—2116”(瓜茄果专用型),连续喷洒2—3次扑灭之。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疮痂病?
  辣(甜)椒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银白色水渍状小斑点,后变暗、凹陷,叶片脱落,严重时植株死亡。
  成株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部色浅,稍凹陷,表面粗糙像疮痂,有时病斑反面有黄褐色菌脓,受害严重时,病斑连片、破裂,最后叶片脱落,有时叶片成畸形。
果实染病,初生褐色隆起小点,渐扩大成1-3毫米的稍隆起的近圆形或长圆形黑色疮痂斑,病斑边缘有裂口,有水浸状晕环,潮湿时,可溢出菌脓。茎部染病,生水渍状暗褐色条斑,病斑稍隆起,纵裂呈溃疡状疮痂斑。
  疮痂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该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农事活动传播。病菌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7-30℃,最低5℃,最高40℃,高温多雨时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过密、生长衰弱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早疫病,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如下:1000倍天达诺沙药液,600倍氟派酸药液,400倍23%络氨铜药液;300倍30%DT杀菌剂药液;500倍77%可杀得药液;4000倍农用氯霉素药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5-7天一次,每间隔10—15天掺加一次600倍“天达—2116”(瓜菜果专用型),连续喷洒2-3次扑灭之。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软腐病?
  辣(甜)椒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从伤口开始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很快会全果腐烂变臭,后失水干枯,呈白色。
  辣(甜)椒软腐病是因欧氏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人发病。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30-35℃,最低2℃,最高41℃,50℃时10分钟致死。该病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过密、氮肥使用量过多、虫害严重、伤口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同番茄早疫病,此外还要着重抓好虫害防治,减少伤口发生。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同疮痂病。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病毒病?
  辣(甜)椒病毒病除为害辣(甜)椒外,还为害番茄、白菜、黄瓜等作物,露地栽培辣(甜)椒发生十分普遍,温室栽培发生比较轻。
  辣(甜)椒病毒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花叶坏死型,病叶呈现明显的浓绿与浅绿或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部分品种叶片出现坏死斑,引起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死亡。
  另一种为叶片畸形和丛簇形,发病期间叶片褪绿,出现斑驳、花叶、叶片皱缩,凸凹不平,变小、变窄,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有时叶片丛生呈簇状,植株矮化,果实显深绿与浅绿色相间的花斑,果小,变畸形,易落花、落果、落叶。
  辣(甜)椒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所致。病毒主要有三种,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病毒靠蚜虫和人们的农事活动汁液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时利于该病发生,重茬地、蚜虫为害严重地块、植株衰弱者易发病。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参阅番茄早疫病,此外要用干热法对种子消毒。把种子充分晒干,使含水量降至8%以下,后置于恒温箱内,在72℃条件下处理72小时,可杀死种子所带病毒;药品消毒法一般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泡20-30分钟,捞出冲洗干净即可。
  化学药剂防治:注意消灭蚜虫的同时,可用2000倍天达裕丰(或1500—2000倍盛之丰)+600倍“天达-2116”,或83增抗剂100倍液在定植前后各喷一次,或AV-2病毒钝化剂500倍液,每10-15天一次,连喷3-5次;也可用1:4:600倍铜皂液每10-15天一次,连喷3-4次,可基本抑制病毒病的发生与蔓延。

什么是日烧病?怎样预防辣(甜)椒日烧病发生?
  果实被强阳光直射,其向阳面形成淡黄色日灼斑块,变硬变薄,易破裂,后期易感染腐生菌,病斑上生霉状物或腐烂,此现象称之为日烧病。
  温室内一般很少发生日烧病,只要注意载植密度适宜,叶片不密不稀,椒果不直接暴露在阳光下,通风时不猛然拉开大口,一般不会发生日烧病。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炭疽病?
  辣(甜)椒炭疽病主要为害果实和叶片,也可侵染茎部。叶片染病,初呈水浸状褪色绿斑,后逐渐变为褐色。病斑近圆形,中间灰白色,上有轮生黑色小点粒,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有同心轮纹,叶片易脱落。果实染病,初呈水渍状黄褐色病斑,扩大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凹陷,上有同心轮纹,边缘红褐色,中间灰褐色,轮生黑色点粒,潮湿时,病斑上产生红色粘状物,干燥时呈膜状,易破裂。
  辣(甜)椒炭疽病是因半知菌亚门、刺盘孢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借风雨、灌水、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种子可以直接传播。病菌发育温度范围为12-33℃,最适温度为27℃,空气相对湿度达95%以上时,最适宜发病和侵染,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难以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氮肥使用过多、虫害严重时都会加重病害的侵染与流行。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早疫病。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如下:80%炭疽福美600倍液,50%多菌灵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96%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绿乳铜800倍液,铜高尚600倍液,特立克600-800倍液。以上药液交替喷洒,每5—7天1次,每间隔10—15天掺加1次600倍“天达—2116”(瓜茄果专用型),连续喷洒2—3次扑灭之。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疮痂病?
  辣(甜)椒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果实和茎,幼苗染病,子叶上产生银白色水渍状小斑点,后变暗、凹陷,叶片脱落,严重时植株死亡。
  成株叶片染病,初生水渍状黄绿色小斑点,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稍隆起,中部色浅,稍凹陷,表面粗糙像疮痂,有时病斑反面有黄褐色菌脓,受害严重时,病斑连片、破裂,最后叶片脱落,有时叶片成畸形。
果实染病,初生褐色隆起小点,渐扩大成1-3毫米的稍隆起的近圆形或长圆形黑色疮痂斑,病斑边缘有裂口,有水浸状晕环,潮湿时,可溢出菌脓。茎部染病,生水渍状暗褐色条斑,病斑稍隆起,纵裂呈溃疡状疮痂斑。
  疮痂病是由黄单孢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该病菌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灌水、农事活动传播。病菌最适宜发育温度为27-30℃,最低5℃,最高40℃,高温多雨时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过密、生长衰弱时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措施同番茄早疫病,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如下:1000倍天达诺沙药液,600倍氟派酸药液,400倍23%络氨铜药液;300倍30%DT杀菌剂药液;500倍77%可杀得药液;4000倍农用氯霉素药液。以上药液交替使用,每5-7天一次,每间隔10—15天掺加一次600倍“天达—2116”(瓜菜果专用型),连续喷洒2-3次扑灭之。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软腐病?
  辣(甜)椒软腐病主要为害果实,从伤口开始发病,病部初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很快会全果腐烂变臭,后失水干枯,呈白色。
  辣(甜)椒软腐病是因欧氏杆菌(属细菌)侵染所致。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人发病。病菌发育最适宜温度为30-35℃,最低2℃,最高41℃,50℃时10分钟致死。该病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过密、氮肥使用量过多、虫害严重、伤口多时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同番茄早疫病,此外还要着重抓好虫害防治,减少伤口发生。如果已经开始发病,化学用药同疮痂病。

怎样识别与防治辣(甜)椒病毒病?
  辣(甜)椒病毒病除为害辣(甜)椒外,还为害番茄、白菜、黄瓜等作物,露地栽培辣(甜)椒发生十分普遍,温室栽培发生比较轻。
  辣(甜)椒病毒病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花叶坏死型,病叶呈现明显的浓绿与浅绿或黄绿相间的花叶症状,部分品种叶片出现坏死斑,引起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死亡。
  另一种为叶片畸形和丛簇形,发病期间叶片褪绿,出现斑驳、花叶、叶片皱缩,凸凹不平,变小、变窄,呈线状,茎节间缩短,有时叶片丛生呈簇状,植株矮化,果实显深绿与浅绿色相间的花斑,果小,变畸形,易落花、落果、落叶。
  辣(甜)椒病毒病是由病毒侵染所致。病毒主要有三种,黄瓜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病毒靠蚜虫和人们的农事活动汁液接触传播。高温干旱时利于该病发生,重茬地、蚜虫为害严重地块、植株衰弱者易发病。
  防治方法:综合防治参阅番茄早疫病,此外要用干热法对种子消毒。把种子充分晒干,使含水量降至8%以下,后置于恒温箱内,在72℃条件下处理72小时,可杀死种子所带病毒;药品消毒法一般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浸泡20-30分钟,捞出冲洗干净即可。
  化学药剂防治:注意消灭蚜虫的同时,可用2000倍天达裕丰(或1500—2000倍盛之丰)+600倍“天达-2116”,或83增抗剂100倍液在定植前后各喷一次,或AV-2病毒钝化剂500倍液,每10-15天一次,连喷3-5次;也可用1:4:600倍铜皂液每10-15天一次,连喷3-4次,可基本抑制病毒病的发生与蔓延。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