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兴平加快建设和美乡村步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以来,兴平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守底线、增动力、抓发展”工作主线,抓住关键、精准发力,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步伐。
强化组织保障,完善推进机制。采取人居环境深度治理等“七大行动”,分解细化37项具体任务,成立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工作专班,建立“月调度、半年观摩、年底考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项目安排优先布局、资源投放重点保障,每年集中力量打造2个以上示范镇,13个示范村、26个重点村,梯次推进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开展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晒比评”观摩活动,拿出1000万元对上半年示范创建工作突出的镇(街道)进行奖补,营造迎头赶上、争先进位的工作氛围。
良种良法配套,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从严开展土地卫片执法,年内投资4500万元创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落实占补平衡补充耕地500亩,牢牢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促进良种、良法、良技深度融合,示范推广伟隆169、西农226等优质品种,小麦“一优二改双控”、玉米“一增三改一防”等丰产技术。以粮食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打造“百亩田”40个、“千亩方”16个、“万亩片”3个,建成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基地3个,全力带动农民种好粮、提产量、促增收。
抓实动态监测,守牢防返贫底线。用好农户申报、干部排查、部门推送、数据分析等监测路径,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全面更新全农户基础信息,严格落实“双签字”要求,切实摸清底数,提高数据质量。落实“月遍访”要求,抓实全员监测,开展“大排查大走访”活动,对全市11万农户全覆盖入户走访,围绕“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收支、就业等重要指标,精准排查返贫致贫风险。上半年,入户核实行业部门反馈预警信息560余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33户,户均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3项以上。
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四个一批”要求,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持续做优做大设施蔬菜、时令瓜果、食用菌、辣蒜等特色产业板块,持续打响兴平辣蒜、时下挂面、泉水白菜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品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24年中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达68.4%,保持稳中有升。
加快乡村建设,厚植振兴基础。突出规划引领,分类编制181个行政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考核办法》《奖惩细则》,建立“日积分、周检查、月考核、季观摩、年终总评”考评机制,持续开展“三堆六乱”整治,高质量建设一批“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新改户厕2145座,创建净美庭院星级示范户1120户,打造示范街39条,加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逐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活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实施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开展届中评估,动态调整不合格人员,已储备后备力量362人。深化“一约四会”效能,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开展“四下乡”“四季村晚”、文艺展演等活动,繁荣乡村文化。创新设立“和事佬”工作室,由辖区内有威望、热心肠、基层经验足,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离任村干部轮流坐班,面对面为群众说事明理,解决平日难以调处的矛盾纠纷,营造邻里互助、讲信修睦的乡村氛围。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xdt1142/20240717/984874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