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农村住房改善让农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黛色小瓦,绿篱花香,房屋错落有致,街道平坦整洁……盛夏六月,漫步在武功县谭寨村,一幅古朴清新的田园画卷迎面舒展开来,成为了一道靓丽的乡村风景线。
农村住房改善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农村住房改善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农村住房安全提升工程和宜居农村住房建设,加强政策落实,突出民生保障,优化运管服务,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
由于道路拓宽改造,谭寨村和正村的部分村民易地搬迁,形成了现在的谭寨村新村。
为了实现村民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武功县住建局联合谭寨村新村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开展走访调研,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最终将谭寨村新村作为全县首个轻钢装配式农房试点,并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和轻钢装配式农房的特点。
“当时,我们也不了解县住建局推荐的轻钢装配式农房是什么样的,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们带着我们去南京参观,看了以后觉得这种农房确实好,回来就决定要盖。”武功县普集街道谭寨村新村村民李建森说:“县住建局还给我们改造的每户补助5万元,两个月的时间,房子就盖起来了,费用比以前传统农房少得多,现在都把这叫别墅,真的是美观、经济、适用。”
“在建设前期,我们先后多次与设计单位逐户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与群众面对面探讨设计方案,尽力满足群众的居住需求。”武功县住建局副局长张瑛介绍,轻钢装配式农房与传统建筑在外观上并无区别,但在工期、质量、节能、抗震性能等方面,远胜于传统砖混农房。
在农村住房改善的基础上,村里还同步完善了道路、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我们是2020年底搬进来的,上下两层,宽敞干净,以前用的都是旱厕,现在都跟城里的住宅楼一样,有独立的卫生间,村里也有污水处理厂,现在这卫生条件和住宿条件都比以前好多了。”武功县普集街道谭寨村新村村民付联党高兴地说。
如今的谭寨村新村,基本达到了“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试点要求,为全县农房建设推广提供“样板间”,成为全国宜居型农房建设试点村。
住房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而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始终备受党和政府的关注。
乾县临平镇中心村村民马小峡家有6口人,属于村里的低收入群体。一家人居住的房屋是土木结构房屋,建于90年代,没有上下圈梁等抗震设防设施,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去年,通过村、镇和乾县住建局逐级排查鉴定,将马小峡的房屋纳入改造范围。
“给咱把房子的防震柱建了,圈梁也做好了,最后还把房子刷白上漆,现在的房子住着安全又舒心,而且这些都是免费的,国家现在的政策确实好,给我们农民办了件大实事。”马小峡激动地说。
“我们通过对接联系,最终确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这次农房鉴定、设计、验收单位,同时采用新型材料高延性混凝土作为施工材料,确保改造工作高质高效进行。”乾县住建局村镇管理站副站长张飞说。
自乾县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开展以来,县住建局立足地区实际,紧盯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情况,坚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各镇办对农村住房抗震改造工作进行政策执行、技术指导等,并对建材质量、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等进行督查检查,大大提高了农村房屋抗震防灾能力。
目前,乾县已累计改造农房730户,发放补助资金2065.471万元。
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是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惠及万千百姓的民生工程。
今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紧盯农村住房安全提升工程和宜居农村住房建设,坚持“结合实际,因户施策”的原则,抢抓惠民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宜居农村住房建设,高标准实施,高频次督导。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大力普及解读农房抗震改造政策及优势,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真正实现安居、乐居,持续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危房改造1597户,农房抗震改造6710户,宜居型农房建设510户,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取得了“建设一线、推动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要求,积极申请申报危房改造计划任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按照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机制要求,坚持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全力推进农村住房安全提升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贡献。”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苗光表示。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xdt1142/20240715/98485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