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礼泉“雁”归巢 乡村兴
礼泉县昭陵镇拓本农业现代石榴产业示范园
赵乾坤在查看玉米长势
设施大棚内,园区负责人李磊(左一)为务工人员讲解石榴疏果技巧
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机遇。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礼泉县涌现出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潮,他们将传统农业与新技术、新业态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农创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6月21日,礼泉县昭陵镇拓本农业现代石榴产业示范园的设施大棚里,一排排石榴树整齐排列,在浓密的绿叶之间,依稀可见枝头上挂着的石榴小果,工人们正忙着给石榴疏果,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套袋之前要先进行疏果,去掉残次的果子和多余的叶子,让留下的商品果获得充分营养。”基地负责人李磊介绍。
大学毕业后,李磊成立天津秦康快运有限公司,从事贸易的相关工作。一次机缘巧合,他接触到礼泉石榴,石榴应市期长、种植面积有限、市场价格稳定、经济效益良好。经过项目考察,他了解到礼泉旱腰带是石榴的适生区,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文化背景,经过深思熟虑后,2017年,李磊放弃了在天津打拼的事业,毅然决然地踏上回乡创业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旱腰带的石榴产业发展起来,同时带领乡亲致富。”李磊说。
依托礼泉县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李磊成立了陕西拓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19年在礼泉县昭陵镇刘东村流转土地300亩,投资12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石榴种植示范园。
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创业的路上充满了各种挑战。
“建园初期,由于地处旱腰带地区,水源严重匮乏,石榴虽然不喜水,但栽种期间缺水会直接影响它的成活率,当时花了三四年才把所有的石榴树栽植完成,又因一场大风,将当时新建的设施全部摧毁,损失100多万元。”谈及创业遇到的困难,李磊回忆。
“农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育苗、嫁接、种植、销售、售后到服务升级,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科技和实干为载体。”李磊说,作为一名非农业科班出身的“新农人”,其实农业没有捷径可走,每一步都需要自己主动去摸索,扎扎实实积累经验。
2019年,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学习,他和陕西省石榴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郭晓成教授团队合作,引入新优品种“宗山红”石榴,并进行配套栽培技术试验,之后,又相继引入软籽酸甜石榴“宗山黑钻”、早熟超软籽石榴“宗山红钻”,并进行设施栽培。除了传统的栽植技术,李磊还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创新采用“自由纺锤形”“V字形”“主干立柱形”“双排主干立柱形”等栽培模式,提高石榴的种植水平,让石榴产量从原来的亩产2000公斤提高到4000公斤,商品率也提高了20%—30%。
产业做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通过新品种的引进及先进的栽培模式,李磊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新品种石榴500余亩,并邀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200余次,帮助更多人成为新型农业人才,带动乡亲走上致富路。
支撑李磊前行的,还有当地越来越好的发展环境。
“这些年,从最初的用地保障、修路出行到现在规模化发展的资金问题,礼泉县农业农村局、礼泉县果业服务中心给我们提供了技术、市场宣传、产品对接等诸多支持。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享受到各类补贴政策。这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李磊说。
“这就是我们园区的新进产品‘宗山红钻’石榴,是我们2022年从云南引进嫁接而成的新品种,是国内软籽石榴中成熟最早的一个品种。这个品种抗旱、成熟期早、坐果率高,5月开花、6月就结果,刚好填补了咱们旱腰带地区极早熟优质软籽石榴品种的空白,丰富了礼泉的石榴种植资源。”看着挂满枝头的石榴,李磊对未来信心满满。
在他的辛勤管理和创新摸索下,总结出一套从建园、栽植、整形修剪、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到最后采收的技术标准化体系,并参与制定陕西省石榴栽培管理地方标准,2023年1月被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聘为“陕西省石榴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农创客”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在礼泉县,像这样返乡逐梦的“新农人”还有很多……
“新农人”开启科技种田新领域
6月21日,走进礼泉县烟霞镇老军营村,种粮大户赵乾坤和工人正在给玉米苗浇水施肥。
“这两天气温高,这茬‘及时水’浇下去,玉米苗就会正常生长,只要后期管护到位,玉米稳产不成问题。”看着已经破土而出的玉米苗,赵乾坤满心欢喜。
作为土生土长的礼泉县烟霞镇老军营村人,高中毕业后,赵乾坤便外出打工,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2017年,为响应国家政策,他义无反顾地放弃工作,选择返乡创业,成为一名回乡种田的“新农人”。
传统的种植模式虽然辛苦,但只要肯付出,就一定有所回报。从整地、除草、施肥、管理再到收获,每一个环节赵乾坤都尽心尽力。
在逐步掌握种植经验,了解市场需求的同时,赵乾坤一直在思考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他成立礼泉县惠农园合作社,在老军营村、崔刘岩村、上古村共流转土地1200多亩种植优质粮食,吸纳周边村民参与到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股民”的方式带领农户科学种植,帮助广大农户成为“农耕不下地,两脚不沾泥”的新时代农民。如今,示范带动周边6村450户村民,科学种植小麦5000余亩,年亩产量600公斤以上。
近年来,礼泉县不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提升经营主体联农带农能力,持续强化现代科技装备支撑,让农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科技增粮带来的实惠。同时,该县通过服务社会化和生产机械化,提高粮食经营效率,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实现粮食连年丰产,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过去一家好几个劳力种地都累得够呛,关键是产量还低。”赵乾坤说,“如今,我们引进先进、便捷、科技的农业机械化耕种作务,种田不再是苦力活,即便是种上百亩田,一个人也能轻松完成,亩产还比以前翻了一番。”
旋耕机、播种施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除草机、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现代化农机为农作物生长全过程“保驾护航”,使农业迈入机械化、智慧型新阶段。
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传统农业的创新升级,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生力军”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礼泉县高度重视人才返乡创业工作,聚力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推动越来越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成为农村创新创业的“生力军”。该县制定出台《礼泉县贯彻落实“人才九条”工作实施方案》《礼泉县优化人才服务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若干措施(试行)》等激励制度,建立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创业示范基地、人才孵化基地,开通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围绕人才技能培训、工作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的温度、精度和力度,为人才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礼泉县采取“新农人+企业+农户”互利共赢模式,引导返乡创业人才将传统农业与新技术、新知识、新业态相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在一批新农人的带动下,全县涌现出以拓本现代农业、沃野青青等为代表的农业示范基地23家。一群青年职业农民以田野为“青春起跑线”,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xdt1142/20240701/984779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