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资讯

咸阳:沃野田畴绽生机

时间:2024-12-26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19165340ysbv.jpg

  在泾阳县桥底镇褚牛村标准化农田,联合收割机正在收割小麦。

  

  19165340pmoe.jpg

  在泾阳县三渠镇汉堤村的葡萄种植园,工人忙着剪除弱果、打侧枝。

  

  19170716bh7n.jpg

  在泾阳县中张镇庆家村冯广民的家庭农场,工人正忙着对葡萄进行修枝管护

  

  

  仲夏的泾阳,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放眼望去,只见果蔬大棚内,勤劳的人们正铆足干劲,用辛勤的汗水在这片黄土地上奋力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近年来,泾阳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实现农民富裕富足,建设现代乡村,走出了一条符合泾阳实际、具有泾阳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特色产业“棚”勃发展

  

  眼下,五颜六色的应季水果陆续上市,而葡萄作为泾阳特色水果,早熟品种也开始进入采摘季。6月12日,在泾阳县中张镇庆家村冯广民的家庭农场,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颗粒饱满,煞是诱人,工人们正忙着对葡萄进行修枝管护。

  “目前葡萄即将上市,外地客商已经定了价,这两天就会采摘运往成都、重庆等地,园内的批发价格可以达到15元每斤,比往年还涨了一二元,今年的行情很不错。”看着丰收在即的甜蜜致富果,冯广民笑意盈盈地说。

  近年来,泾阳县中张镇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利用温室暖棚种植葡萄、草莓等特色农产品,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冯广民是村里有名的葡萄种植大户,10年前,他发现相较于露天栽培,管理粗放的传统种植模式,在设施暖棚内种植,可以为葡萄提供更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不仅提升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还可以通过早熟栽培和延迟供应等手段实现“错峰”上市,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于是,他改变思路,精心发展设施葡萄。

  “现在我有9个温室暖棚种植葡萄,品种有夏黑、辽峰、青提。因为是错峰种植,葡萄每年6月份就开始上市。由于品控的需要,我们每亩葡萄的产量基本控制在4000斤左右,这样能保证每粒葡萄的甜度和品质。今年,一亩地能增收2万元。”说起大棚种植的优势,冯广民打开了话匣子。

  在冯广民的带动下,庆家村的许多农民也加入到了温室暖棚葡萄种植的行列,村民郭永安就是其中之一。谈起种植温室暖棚葡萄的过程,郭永安说:“一开始也担心种不好,后来没事就去老冯那学习技术和管理方法,现在我自己种了6个棚,从种到收确实比种玉米操心,但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付出就有回报。”如今,温室暖棚种出的葡萄已经成为该村的“致富果”。

  葡萄架上,圆润饱满的葡萄为果农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近年来,泾阳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服务指导等多种方式,依托辖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赋能。

  

  种养循环串起绿色产业链

  

  生猪养殖、有机肥生产、葡萄种植、村民就业……这一绿色产业链正悄然改变着三渠镇周边村民的生活。近年来,泾阳县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种养结合,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在汉堤村的葡萄种植园,翠绿的葡萄藤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片下,一串串葡萄密密匝匝,初见雏形。葡萄藤下,陕西强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飞正带领来基地务工的村民剪除弱果、打侧枝,看着长势喜人的葡萄,赵飞的喜悦溢于言表。

  “我真没想到,最初只是想养猪,居然还‘养出’一个葡萄园。”赵飞说,2006年,他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建起生猪养殖基地,并依托养殖基地组建起陕西强飞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带领附近农户开展生猪养殖。

  由于生猪养殖规模较大,每天产生了大量粪便,给当地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赵飞就琢磨:为什么不变废为宝,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呢?

  为此,赵飞专门引进一套粪污处理设备,该设备能够把养殖场的粪污进行固液分离。经过设备分离、加工,固体粪渣便成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送入专门的有机肥机器处理,经过发酵、过滤等工艺后成为有机肥。为了有效利用大量有机肥料,他又流转了500亩土地,建起葡萄种植园。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我们使用养殖场产生的有机肥,既保证了葡萄质量,又节约了80%以上的肥料投入成本,圆满完成集畜、果有机生产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项目建设。”赵飞说,“猪—沼—果”的循环种养模式,既解决了污染环境的难题,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据了解,今年,汉堤村的葡萄种植园种植的500余亩阳光玫瑰葡萄预计产量82.5万公斤,总产值2000多万元。同时,种植园吸纳周边300余人就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疏果修果是个细致活,来不得半点马虎。我已经在葡萄园里干了4年,在这里打工既能顾家,又能挣钱,还能学技术,真的很好。”正在干活的村民武丽说。

  “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循环经济是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近年来,泾阳县三渠镇在生态循环产业发展上做文章,通过“种植+养殖”一体化发展模式,不断做强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为推动循环产业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托管让农民省心添“金”

  

  在泾阳县桥底镇褚牛村的麦田边,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宣晨两眼通红,疲惫中又透着兴奋,他已经围绕今年夏收忙活了十多天了。

  端午节前,褚牛村田地里金黄色的麦浪随风起伏,收割机穿梭其间,收割、剥壳、脱粒等一系列程序,在农机驾驶员的操作下一次完成,小麦秸秆就地粉碎还田,小麦地里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运输车在田边排队,将麦粒转运到基地进行储藏。

  刘宣晨介绍,键潍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探索“土地全程托管”智慧服务模式,以大田托管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破解农业发展难题,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衔接,实现集体农户双增收。

  “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的组成部分,我们公司解决了两方面的问题。”刘宣晨介绍,一方面,通过土地托管,实现村里的土地整合,原来的田埂都变成了粮田,耕地实现了大规模种植,更加适合大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合作社根据订单,提供针对小农户的耕、种、管、收、售“五统一”服务,土地产出的粮食由合作社统一收购。“这是农大753高筋小麦,收购价比普通小麦每斤要高2分!”刘宣晨指着地里的小麦说,此外,除了良种的应用,今年投入的新型农机实现了99%的小麦进仓。

  村民李军利告诉记者:“我和邻居们的土地都托管出去了,麦子收割完以后,月底就可以分钱。平时没事干,我就出去打工,还能再挣些钱,真好!”

  刘宣晨信心满满地说:“土地托管给桥底镇带来夏粮好‘钱景’。今年,合作社粮食种植面积1.53万亩,其中流转面积8000多亩,托管土地7000多亩,创产值近1000万元。”

  近年来,泾阳县探索推行“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土地托管模式,选取示范区内粮食生产集中连片区,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动员群众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进社,让闲散土地变为万亩良田。在提高规模化种植的同时,实行“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提升粮食生产高端装备水平,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化大农业的有机连接,实现农户增收、集体受益、企业发展、粮食安全等的多方共赢。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xdt1142/20240619/984677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