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资讯

咸阳:乡村振兴在田野间提速

时间:2024-12-26 来源:陕西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在阳坡头村的华野肉牛养殖基地,工人正在给牛喂饲料。

   在后掌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园,村民正在地里除草。


   在长舌头村的连翘种植基地,村民正在给连翘树剪枝。

  希望在田野上绽放,乡村振兴在田野间提速,连日来,连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一项项承载着村民丰收致富的产业,正在沐浴着初夏的阳光茁壮成长,一幅村庄美、产业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旬邑县徐徐展开。

  近年来,旬邑县立足实际,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发展重点产业,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有效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让乡村振兴活起来。

  

  连翘种植强村富民

  

  6月4日,走进旬邑县马栏镇长舌头村的连翘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连翘树郁郁葱葱,密密麻麻的连翘果挂满枝头,颗粒饱满、长势喜人。

  村民吕根勤正在地里清除杂草、剪枝追肥,望着丰收在望的连翘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连翘长势非常好,果实又大又饱满。”吕根勤介绍,“我种植连翘已经十年了,今年这13亩连翘进入到盛果期,按现在行情每公斤50元,预计今年能增收10万多元,多亏了党的惠民好政策。”

  吕根勤是该村最早的连翘种植户之一。10年前种了4亩连翘,收入3500元。尝到甜头后,他又先后发展9亩,种植面积达到13亩。在长舌头村,像吕根勤这样的连翘种植户还有300多户,全村已种植连翘2600余亩。

  靠山吃山,以山致富。长舌头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适宜种植连翘。2014年,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帮扶下,长舌头村决定利用村里的山沟地,发展连翘产业。为了使这一产业迅速落地开花,长舌头村党支部采取外出观摩学习、村集体合作社示范种植的方式,引领带动村民。

  “我们积极探索创新‘高校+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运行机制,持续推动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供种、统一采收、统一销售的新模式,对连翘种苗的采购、栽种以及果实的采摘销售进行全过程管理。”陕西中医药大学派驻长舌头村第一书记刘洋说,该村同时与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等企业签订保底销售协议,从根本上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对中药材种植建立了信心。

  经过几年的发展,连翘的种植和采摘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找到了致富的门路,连翘产业绿了荒山、富了农民。截至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万元,村民累计增收达300余万元。

  “连翘浑身是宝,花可赏景,叶能制茶,果可入药。3年能挂果,5年能盛产,具有较高的观赏与经济价值。去年连翘一亩地收益达六千多元。”看着漫山遍野的连翘树,长舌头村党支部书记吕小永说,从“没人种”到“抢着种”,昔日的山沟沟长出“致富果”。

  种药材,发“药”财。长舌头村的连翘种植产业不仅绿了荒山、美了环境,也为强村富民找准了方向,最大程度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同时持续带动了周边乡村的中药材产业与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马栏镇“万亩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发展区。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村里还相继种植了刺五加、丹参等中药材。”吕小永说,近期打算引进烘干设备,把这个产业链再延伸,使种植的村民无后顾之忧。

  好产业能够助力地方的快速发展,带动一片区域的群众增收致富。近年来,旬邑县坚持以党建引领,不断探索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形成“党建引领、支部组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产业发展氛围,让中药材种植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良方”。

  

  荒地旱地变成金土地

  

  土地活,乡村兴。近年来,旬邑县多措并举抓土地复耕复种工作,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初夏时节,在后掌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园,间作的玉米、大豆苗连成一片,为红褐色的土地披上了一层新绿。进入夏季,也是旱作玉米、大豆生长的关键期,村民们正在除草、疏苗、施肥,抢在盛夏之前完成夏季第一轮培管,为今年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像这样的大豆苗,每丛保留两蔸最好,如果保留三蔸以上就多余了,会影响豆苗生长。”后掌村党支部书记武彦平这些天一直蹲守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园,指导村民科学培管。

  一亩田里“挤”进两种作物,怎样保证产量不减少?武彦平说:“在玉米株数不变的情况下,边行优势带来更好的通风透光性,这是玉米不减产的关键所在。玉米和大豆的距离不小于60厘米,玉米的高度大概在2.6米,这样,不仅大豆的透光透气问题解决了,玉米植株本身的透气性也增强了,在玉米株数不减的情况下,增加了大豆的播种量,两种作物实现双赢,成了‘好邻居’。”

  2022年,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亩产,增加单产,尽最大可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后掌村坚持支部带头、先行先试,积极尝试大胆创新,流转土地300亩,建设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园。采取玉米和大豆间作套种方式,每2行玉米间作大豆2行,亩均玉米种植株数为4700株,大豆约8700株。

  “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粮食稳产高产,同时也能让村民实现一亩土地双份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武彦平介绍,通过套种,我们实现了每亩创收3500元,较传统单一玉米种植,每亩增收800元左右,极大地提高了产出效益,2023年村集体经济毛收入60余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8万余元。

  聚焦“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粮食生产目标,近年来,旬邑县着力推广“玉米+大豆”旱作复合种植,通过实现“一地一季两收”,提高粮食每亩单产,让荒地旱地变成金土地,助农民增收,稳粮食生产。

  

  牛产业“唱”出乡村振兴新牧歌

  

  今年以来,马栏镇借力全县发展扶持牛产业的政策,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在养殖业上做文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紧紧抓住“牛”鼻子,大力发展“牛”经济,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过上“牛”日子。

  走进马栏镇阳坡头村的华野肉牛养殖基地,牛舍干净整洁、通风良好,牛场工人正驾驶着撒料车,沿着食槽投放搭配好的草料,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悠闲地吃着科学配比的“营养餐”。

  “基地占地274亩,建有标准牛舍32栋,青贮池、饲料仓库、秸秆打捆、上料搅拌机等设施设备齐全。”基地负责人侯明利告诉记者,共养殖有秦川牛、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四个品种。肉牛育肥最少需要两年时间,出栏后销售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年销售收入1700多万元。

  据悉,华野肉牛养殖基地采取自繁自养的经营模式,目前牛存栏2000头,是全县规模最大的肉牛繁育养殖基地。在养殖过程中,该基地严格遵循绿色生态养殖原则,建立了完善的粪便处理系统,将牛粪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农田种植牧草供给肉牛饲料,形成了农牧循环经济模式。

  “我们以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为目标,采取‘支部+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秸秆回收、品种改良、劳务用工、技能培训等形式,带动农户参与肉牛养殖致富。”侯明利说,华野肉牛养殖基地的成功运营,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每月有近4000元的工资,每天就是喂牛,离家近,照顾家庭、挣钱两不误。”阳坡头村村民张百宽是最先到基地务工的上班族,谈起现在的生活,他感到很满足。自基地投资建设以来,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吸纳周边群众通过入股分红、务工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养殖基地的运营中,实现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预计年可增收128.4万元。

  农民增收致富,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近年来,马栏镇围绕“打造牛产业示范乡镇”目标,以丰泰合、华野、温氏等企业为龙头,带动发展肉牛1500头,奶山羊2000只,生猪12000头,启动马栏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产业园三期建设项目,建成有机肥厂、饲料厂等基础配套设施,拓展延长产业链条,提升附加价值。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xdt1142/20240612/984598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