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彬州市开足马力忙冲刺 特色产业势头足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近年来,彬州市在产业振兴上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动起脑子,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多元布局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努力蹚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绿色生态高效的产业振兴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黄金叶”托起“黄金业”
初夏时节,风暖昼长,气温节节攀升,庄稼生长渐旺。连日来,彬州市烟叶长势良好,正逐步进入成熟期,田地里随处可见烟农们繁忙劳作的身影。
5月29日,走进永乐镇白村,放眼望去,烟田里一排排烟株整齐地排列着,烟叶宽大肥硕,根茎粗壮,满目绿意、生机盎然,一幅烟区美、烟农富的画卷在眼前展开。烟农们穿梭在田间正忙着进行杀虫、施肥、打顶抹荪,对烤烟精心管护,为烤烟后期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我今年种了50亩,现在种植烟叶省劲多了,技术有保障,又有专人收购,不愁卖不了。预计今年收入有望突破20万元。”看着长势旺盛的烟叶,烟农张等全介绍。
永乐镇白村种烟历史悠久。该地气候适宜,雨量充沛,适宜烟叶生长,生产出来的烤烟质量好、效益高,是彬州市的烟叶主产区。
近年来,当地依托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将发展烤烟产业作为民众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基地化建设、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在优化调整布局、强化技术运用、加大生产扶持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烤烟种植水平,提高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全村种植430亩烟叶,目前长势不错,预计每亩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除此之外,镇上还免费发放有机肥、农药,收购时每斤烤烟补贴0.5元。村里群众收入很‘可观’。”白村党支部书记韩会权谈及烟叶种植,脸上乐开了花。
烤烟产业是永乐镇的传统产业,也是群众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近年来,永乐镇立足本地实际,将种植烟叶作为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采取技术培训到户、订单定点收购的方式,与烟叶收购部门达成收购保护价等有效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两委”组织发动农村群众种烟和村民主动种烟的积极性。今年,永乐镇烟叶种植户共81户,种植总面积3000亩。
说起永乐镇烟叶产业发展,永乐镇副镇长叱干振录掰着指头算了两笔账:一是农村群众增加了收入。村民利用自有土地种植烟叶,每亩烟叶平均毛收入超过5000元,今年全镇种植烟叶3000亩,总产量90万斤以上,产值1200万元以上;二是带动了农村群众就业。全镇7个村共81户发展烟叶生产,解决了约600名群众的就业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近年来,彬州市永乐镇立足实际,以产业振兴为前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烤烟、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保障,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永乐镇将围绕烤烟产业稳产提质持续发力,常态化开展烤烟生产技术培训,抢抓农耕关键时期,重点做好日常管护工作,以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让片片“黄金叶”真正成为群众增收的“致富叶”。
小樱桃成为致富“金果果”
5月,正是樱桃成熟上市的季节,在彬州市城关街道瑶池头村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樱桃种植基地,一棵棵翠绿的樱桃树排列整齐,红彤彤的果实缀满枝头,圆润、饱满,令人垂涎欲滴。村民穿梭在樱桃树间,摘果、挑选、装盒……通过“线下+线上”销往各地,忙得不亦乐乎,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我们的主营品种是美早,另外还有萨米脱、布鲁克斯等,种植面积119亩,目前正是采摘旺季。”面对挂满枝头的果实,瑶池头村乡村振兴示范园负责人刘盼高兴地算起了账:今年总产量15万斤,亩均收入1200元,小樱桃成为农户致富“金果果”。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想要种出高品质的好樱桃,精细化的科学管理至关重要。“每天早上吃过早饭,我就来看看樱桃长得怎么样。通过标准化种植,精细化管理,提高樱桃的品质。”刘盼说。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力量。据了解,为保证大樱桃的品质,瑶池头村乡村振兴示范园采用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控制樱桃亩产,使樱桃的品质和口感均有所提升。
“从长远来看,樱桃树矮化密植是发展趋势。这种樱桃树没有主干,依靠强壮的侧枝结果,优点是树体矮、采摘方便、结果早、结果大、品质好。”刘盼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3年结果、4年丰产,一棵树结1斤果,1000棵树就能结1000斤果。
樱桃虽小,却连接着农民的收入,带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从樱桃的种植、采摘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园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地里打零工是一份收入,还有村集体经济分红,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村民池小玲笑着说。
如今,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让樱桃更有含“金”量。新农人用数字化农业、智能化新农具,让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新画卷”。
近年来,彬州市立足实际,打破传统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流转土地,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设设施大棚,让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山地苹果成为百姓“致富果”
“小苹果,大产业”,作为陕西省渭北高原西部的苹果生产基地,彬州荣获“全国优质苹果金奖”,还荣获中国苹果20强县(市)、陕西省苹果北扩西进先进县(市)、陕西省苹果产业扶贫创新奖等。这里的苹果个大、形正、色艳、汁多,酸甜适度。小苹果成为彬州农业的支柱产业。
眼下,正值苹果套袋的关键时期。在新民镇的彬州东立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千亩山地苹果园中,村民抢抓农时进行套袋作业,为每一颗幼果穿上“新衣”。
走进果园内,一棵棵苹果树枝繁叶茂,核桃大小的青绿色幼果挂满枝头,村民们穿梭林间,熟练地拿出果袋,拽过枝条,撑开袋口,套上果实,扎紧袋口,双手翻飞间,苹果套袋工作就已完成。
“我们流转了荒山坡地建成苹果园1100亩,推行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建设山地果园,探索栽植果树不与粮油争地的路子。”彬州东立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东汉看着漫山遍野的苹果高兴地说,过去的荒地,如今变成了群众的致富园。
在众多果园中,东立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果园是毋庸置疑的“先行者”。2016年,张东汉返乡创业,成立彬州东立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了彬州市第一个千亩山地高标准矮化苹果基地,基地苹果亩产5000斤,年收益200万元。一个涵盖科研育种、智慧栽种、仓储物流、营销加工、产后整理的苹果全产业链正在“开花结果”。
“我的苹果不仅好吃,更是‘科技果’‘融合果’‘致富果’。”谈到苹果好卖的原因,张东汉满怀信心地说,果园采取种草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使用化学肥料,采用滴灌技术按配方施肥,利用现代化格网立架栽培模式,生产的苹果果肉脆甜。目前已经成功注册“豳州御果”商标,接轨了智慧农业追溯平台。
近年来,为推动彬州果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既不触碰土地红线,又实现不与粮争地的目标,引领现代果业快速高效发展,彬州市立足实际,不断探索,积极引进先进果业发展技术,支持鼓励群众发展山地苹果,不断巩固苹果这一支柱产业在群众致富增收中的主导地位。
原文链接:http://nynct.shaanxi.gov.cn/www/sxdt1142/20240605/984547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