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强心”彰显家国情怀,寻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红河州金平县
暑假来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五育强心”心理健康专项实践团队和纺织服装学院“知行合一”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中国蝴蝶之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7天的助学支教和社会考察。
实践团成员在金平县第三小学
实践团成员主要为云南籍学生,也有援滇干部子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纺织服装学院教师的带领下,16名队员为当地的孩子们带来爱国主义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力争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支持。“我们从大山里走出来,现在也应回到大山中去。”这是实践团滇籍成员的心声。
7月14日下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金平县第三小学举行。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双方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心理教师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开展合作和交流。
授牌仪式现场
授牌仪式结束后,实践团队先后来到金平县民族博物馆、五家寨留守儿童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考察。在随后的7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实践团成员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泥泞的田埂,寻访当地非遗传承人,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瑶族银饰、苗族刺绣、瑶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与现状。
在“瑶族银饰工艺之乡”的金水河镇子水碓冲村,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当地的银饰作坊,亲眼见证了银匠将一块块银料打造成精美的银饰,从繁复的工序中感受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瑶族银饰加工制作现场 莫曦岚 摄
实践团成员们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调研走访过程,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展示金平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中来。
“我们开展了六场专访,采访了十余名非遗传承人,主要包括瑶药医学疗法、瑶族银饰工艺、苗族与瑶族的刺绣工艺和返乡青年专访,掌握了很多一手资料。”作为队长的张朔同学自豪地说道。
除了寻访非遗,实践团前往阿得博乡高兴寨小学、金河镇水碓冲小学、马鞍底乡地西北小学、十里村平安寨小学和金水河国门小学开展了以“五育强心”为主题的心理团体辅导和助学支教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物资,助力孩子们成长成才。
分发物资 莫曦岚 摄
活动中,一名三年级的小朋友对实践团成员说:“我会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也想去上海看看。”活动虽短暂,但给山里的孩子们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撑起一片蓝天。
此外,实践团成员还一同走进金平烈士陵园和纪念馆,缅怀先烈、传承英模精神。
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交谈 邱行云 摄
7天时间虽短,但实践团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在这里,他们用青春脚步丈量祖国西南边境,争当非遗文化“宣传员”;用心浇灌当地孩子们的梦想,守护他们健康成长;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4/yunnongkuanxun-new_0723/141356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