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2010年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
由于受去年冬季极端低温天气变化的影响,今年我市苗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群体偏小,个体偏弱;二是部分麦田出现冻害;三是部分麦田墒情较差。针对我市苗情特点,今年春季管理总的指导思想是:“立足早管、以促为主、分类指导,加快苗情转化升级”。重点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一、顶凌划锄镇压,促弱苗转壮苗
划锄具有增温、保墒、灭草的效果。各类麦田都应进行划锄,今年早春划锄可在顶凌期进行,即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进行,拔节前力争划锄1-2遍;对于吊根苗、旺长苗、群体过大苗,耕种粗放、坷垃较多以及秸秆还田土壤悬松的地块,要进行镇压,压碎坷垃,密封土壤裂缝,提墒保墒。镇压一定要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对于旺长麦田可在起身期前后镇压。另外,镇压要与划锄结合起来,要先压后锄,已达到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的作用。
二、及早行动,搞好肥水管理
对于越冬前群体小于45万的弱苗麦田,管理以促为主。对墒情差,群体小的地块,应在早春小麦返青期进行肥水管理。对墒情较好,群体小的地块,可于返青中期和拔节后期分两次浇水施肥,每次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小、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在起身期根据苗情转化情况进行追肥,一般亩施尿素15公斤左右。
对于群体在45-60万之间的麦田,管理以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成穗率为主。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的地块,在起身期进行肥水管理;对于地力水平高的地块,在起身以后拔节以前追肥浇水。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土壤墒情较差地块,追肥浇水时间可酌情提前。
对于群体在60-80万的壮苗麦田,管理以促控结合,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为目标。对于墒情较好,地力较高的地块,可在拔节中末期浇水施肥;对于地力一般,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在拔节初期浇水施肥;对墒情较差的地块,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地力基础,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追肥浇水。墒情、地力较差的地块浇水、追肥时间要提前,反之推后。
对于旺苗麦田,管理应控促结合。一是起身期喷施调节剂,防止后期倒伏。二是无脱肥现象的麦田,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减少养分消耗。三是对于有脱肥现象的麦田,如群体不大,早春亩总茎数在80万以下,在起身期初期追肥浇水;如群体偏大,可在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防止旺苗转弱苗。
对于冬季发生冻害后的麦田,不能轻易毁掉改种其他作物,小麦中小分蘖和小分蘖的蘖芽经过肥水促进可以生长发育成有效分蘖。对于主茎和大分蘖已冻死的麦田,及时追施氮素化肥,促进小分蘖迅速生长,在田间解冻后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要求开沟施入,缺墒麦田结合浇水施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水施拔节肥,每亩施尿素15公斤;对于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无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早春冻害
防止早春冻害最有效措施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灌水。由于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和土壤热容量大,因此早春寒流到来之前浇水能使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增多,在发生凝结时,放出潜热,以减小地面温度的变幅。同时,灌水后土壤水分增加,土壤导热能力增强,使土壤温度增高。因此,有浇灌条件的地区,在寒潮来前喷水,可以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对防御早春冻害有很好的效果。
若早春一旦发生冻害,就要及时进行补救。主要补救措施:一是抓紧时间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发,提高2-4级高位分蘖的成穗率。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中耕保墒,提高地温,增加分蘖数;三是叶面喷施天达2116植物细胞膜稳态剂、复硝酚钠、己酸二乙氨基醇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受冻小麦尽快恢复生长。
四、加强病虫草害的防治
根据田间调查结果,结合历史资料和气象因素等综合分析,2010年小麦病虫害总的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其中,小麦纹枯病、白粉病中等偏轻发生,局部中等发生;麦田杂草中等发生。由于今年小麦苗期偏弱,抗逆能力下降,各地要加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力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农民广泛开展病虫害防治,力争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一是加强健身栽培预防病虫草害;二是大力推行化学除草;三是及时开展药剂防治病虫害。
五、严禁早春放牧啃青
早春麦田放牧啃青会造成小麦大幅减产。减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麦田放牧啃青极易连根带起,将苗拔出或半拔出,造成死苗或加重早春冻害。二是小麦早春缓慢生长,啃青吃掉麦叶,缩小了叶面积,减弱了光合作用,不利于有机养分的制造和运输;三是啃青后造成伤口,除易受冻外,病害极易侵入,会加重病害危害;四是啃青后亩穗数大量减少,而且茎杆细弱,成熟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下降,减产明显。因此,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看管监督,严禁畜禽到麦田啃青。
- 关键词搜索: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