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蚜虫的防治误区
小麦蚜虫,简称麦蚜,又叫腻虫。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虫害之一,每年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但近年来出现了防治效果差,有些年份小麦蚜虫防治要进行三、四次。通过分析其原因,除天敌减少外蚜虫发生严重外;还有喷药时机过晚,药剂选用和配比和使用量不对,使用了假冒伪劣产品等原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防治效果。尽管防治蚜虫成为麦田管理的常规措施,但是科学的防治蚜虫,可有效提高控制蚜虫效果,对于减少小麦生产损失还是非常必要的。小麦蚜虫对小麦生产的危害极大,常以若虫、成虫大量群集以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枯萎、整株变枯至死亡。
一、防治误区
1 气候影响使小麦蚜虫的优势种类发生变化。近几年,春季多低温干旱造成蚜虫优势种类发生变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小麦穗部和叶片的正面为害,变化为分散在植株下部叶片及背面为害,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
2 药剂选择不当。氧化乐果是人们防治小麦蚜虫的主要药剂,小麦蚜虫对氧乐果的抗药性及市场上出现的含量不足的药剂,导致防效差;再就是选用啶虫脒类农药,因啶虫脒在低温情况下药效低,从而出现农药选用不当造成防治效果差的现象。
3 防治意识差造成防治时间偏晚。农民认为蚜虫是容易防治的,却忽视了防治时间,等蚜虫严重超过防治指标时才抓紧防治。在4月下到5月中这段时间内,只要达到防治指标百穗蚜量500—800头即可以进行防治。因为麦蚜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10—20代,条件适宜时20分钟一代。
4 防治技术不到位。主要是喷施时兑水少,药液量少,喷施不均匀。盲目加大药剂而忽视了水量,由于蚜虫分布发生了变化,喷药时还集中在穗部和上部叶片“一扫而过”的喷药方法会造成喷施不均匀,严重影响了防治效果。
二、 防治方法
针对上述情况,应及时调整防治方法,掌握科学的防治技术。当抽穗期百株平均蚜量500—800头应立即进行防治,一般采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10%吡虫啉1000倍液等,选用吡虫啉或乐果与菊酯类药剂复配的可降低成本,增加药效。在穗期防治时应考虑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粘虫及干热风等,喷施时喷匀喷透。
- 关键词搜索: 小麦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