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缓控释肥问题真不少_中国化肥网
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林葆: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开发缓控释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缓控释肥要在我国全面推广,还需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以加速这一过程。要做好缓控释肥的田间肥效试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试验要选择肥力中等的地块,不能把试验布置在高肥力地块上。二是试验设计要合理,处理不能过于简单。三是有的试验还必须进行定位,连续观察几季作物或几年的肥效变化。四是要加强施肥技术的研究。缓控释肥是一类新型肥料,其施用技术与普通化肥有所不同。施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肥效的高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的缓控释肥施用技术还研究得不够。五是缓控释肥的施用应当与测土配方相结合。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测土配方的推广活动最近几年在我国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施肥过程中,农民担心的问题主要是施肥总量和如何施肥两个方面。在氮、磷、钾肥和一些微量元素的控制方面,农民做不到照方抓药。目前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配方肥,但这种配方肥也存在一个问题,虽然能够推荐总量,但需要分次施用,基肥用多少,追肥用多少,农民很难掌握。因此,我们呼吁开发一种可以一次性施下去的肥料,由农技人员将总量推荐以后,一次性施肥。现在解决的办法就是缓控释肥,缓控释肥可能将成为配方肥的一个主要品种。对于缓控释肥来说,如果能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历史机遇。但是,要抓住这个机遇,还需要缓控释肥产品进行不断完善,从而能够符合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我国在世界上率先育成并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杂交水稻,显著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但是,虽然我们已经育成了一批具超高产潜力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但这只是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品种基础,只有把良种与良法结合起来,超级杂交稻的产量潜力才能变成现实效益,才能使农民增产增收。特别是水稻的高产、高效必须与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如何在研究水稻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的同时,研制新的缓释肥料及其应用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面源环境污染,是一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兆良: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品种改良,另一方面得益于增施肥料,特别是氮肥。氮肥的大量施用,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因此,寻求增施氮肥既能增产又能减少其对环境影响的措施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开发缓控释肥已成为对策之一。近年来,我国缓控释肥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缓控释肥大面积推广施用后的环境效应方面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建议缓控释肥企业依靠科技力量,开展控释尿素对温室气体排放、控释尿素对氨挥发、氮淋溶损失和地表径流损失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全面评价控释尿素的环境效应。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从根本上讲,推广缓控释肥并不困难。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企业也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由最初的技术研发问题变成了规范市场的问题。其一,技术创新的深化和配套的问题。目前,仅有几个主导的产品,技术研发任务非常紧迫。其二,扩大示范田的问题。企业要着力进行研究,除与科研机构联合以外,还要从区域性、地方性示范田入手,增加用户性的区域示范田。其三,政策问题。在大力推广缓控释肥技术方面,要根据企业自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更加具体的实施政策,力争形成产业规范。其四,抓住发展机遇。要在发展农业的大背景下,让全社会对缓控释肥形成共识,特别是政府部门。通过一致努力,更好、更快地推进产业发展。(原小瑛)
(作者:原小瑛 责任编辑: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