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技术
时间:2010-05-10 来源: 作者:
1.选择适宜的品种地膜加小拱棚栽培辣椒,因为候期比地膜覆盖栽培大大提早,植株有2—3个月在小拱棚内生长。因此,所选用的品种应考虑在增加早期产量的前提下,兼顾总产,选用抗寒性强,座果率高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适合贵州地膜加小拱棚栽培的辣椒有:黔椒一号、湘研十九号、湘研九号及江西的春椒。
2.适时播种与育苗移栽
掌握适宜的播种、定植期是地膜加小拱棚栽培的关键。贵州不同地区的播种、定植期差异较大
3.合理密植
采用适宜的栽植密度是获得早熟、丰产的重要措施之—,同时也是提高地膜、农膜及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措施。此外,对防治病害也有一定作用。栽培的株行距应比露地栽培的稍大,一般厢宽1米,每厢2行,每窝2株,株行距33*40厘米。
4.小拱棚的覆盖
定植前2周整地开厢、施底肥、淋底水、化学除草后覆盖地膜以提高地温,按株行距打孔定植(直播栽培在秧苗破膜出苗后进行),定植后浇足水封口,及时搭拱覆盖薄膜。方法是:在厢两边插一根长2—2.1米,宽2厘米左右的竹片或细竹竿、巴毛杆。杆的两头插入厢边,形成拱形,中部高约60—70厘米,然后盖上幅宽2米的农膜或地膜。地膜亩用量:农膜60千克左右,地膜17—20千克。薄膜的一侧用土压紧、固定,另一侧及两头用大的土块或石头压住,便于以后揭膜管理。
5.小拱棚的管理要点
揭去小拱棚前的肥水管理,应根据土壤肥力、干湿情况进行追肥、浇水。苗成活后应追施1-2次清粪水提苗,因为此时幼苗根系尚浅,不能直接吸收土壤中的底肥,以后视植株生长情况进行追肥(同露地栽培)。
随着气温升高,逐渐加大通风量,但通风不要过急,防止闪苗。揭去小拱棚前,延长揭膜通风时间,加强植株锻炼,增强对外界气候的适应性。通风管理应根据植株状况、气温高低,决定通风时间长短及通风程度。阴天或温度较低的天气,通风量宜小,通风时间可短些,一般为7天左右揭开两头通风一次,20天左右全揭开薄膜一次。晴天或温度较高天气,通风量宜大,通风时间应长些,可以全揭或揭部分拱棚薄膜。施肥、淋水、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可在全揭拱棚薄膜时进行,植株生长健壮,节间短,通风量宜小,通风时间可短些。植株生长嫩弱时,通风量要大,通风时间应长些。当植株出现徒长时,若遇夜温不很低、无霜的天气,可以整天揭开薄膜几天进行锻炼,并严格控制肥水。高温天气,要及时揭膜,防止烧苗,如发生了烧苗现象,适当淋水降温。一般在植株顶膜时,揭去小拱棚。小拱棚揭去后的管理,同地膜覆盖栽培。
6.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
地膜加小拱棚栽培辣椒,开花、结果期比地膜覆盖栽培提早1个月左右。2月底至3月底,外界以及小拱棚内温度都较低,不利于辣椒的开花授粉,需人工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采用氯苯氧乙酸(PCPA)25—30ppm喷花,效果较好,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喷施硼肥,提高开花座果率。
7.加强病虫害防治
地膜加小拱棚覆盖后,随着菜地小气候环境的改变,在有益于辣椒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会加重病虫危害。
在地膜加小拱棚栽培条件下,土壤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根部一些病原菌的活动。特别是低热地区冬季气温较高,昆虫休眠期短或者不休眠,越冬的虫口基数大,虫口密度亦增大。烟青虫、茶黄螨、青枯病、炭疽病、疫病、病毒病、白绢病等病虫都比露地栽培者略重,发生也相应比露地和地膜栽培的早。因此,需加强对上述病虫害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