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不通走旱路 改种育苗早打算
时间:2010-04-21 来源: 作者:
去冬今春,我省持续遭受严重干旱,降雨量稀少。据了解,今年全省水库蓄水减少3亿多立方米,大春播种用水紧张。近期虽然经过人工降雨作业和自然降雨过程,但降水分布不均,降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及川西北高原东部,川东北降水最多,大多在10毫米以上。攀西地区和自贡、内江、资阳大部仍无降水,干旱将持续发展。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川西高原南部及盆地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将有中等强度春旱发生,这势必对大春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面对我省干旱实情,有些地方水路不通,应及早考虑走旱路,走旱路不能迟于临界期。”4月6日,刚从简阳、宣汉、西昌、会理等地调查春耕生产情况归来的省农科院旱作专家刘永红建议。
据刘永红了解的情况,目前,干旱重灾区和等雨播种区,农户对水改旱举棋不定,对水改旱的关键技术不清楚。为此他建议,各地应根据旱情的发展和生产实际,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无水源保证田块应尽早改种旱作,争取小春损失大春补,受灾不减收。如攀西高原光热条件好,可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烟草和水果;盆中丘陵区和盆西北地区可改种玉米等旱粮作物。 水改旱种玉米技术措施 不能迟于改种临界期。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播期试验结果,改种临界期在6月5日,改种是越早越好,投入越早产出效益越高,平均亩产可达到375.3公斤,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10.2公斤。 品种选择。最好选择中熟、抗逆(抗叶斑病和锈病以及耐高温干旱)品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早熟品种营养体弱小,易导致花而不实和雌雄不协调;晚熟品种花期与阴绵雨多发期相遇会影响玉米结实率,还影响下茬作物产量。因此,可选择雅玉2号、川单418、川单23、成单30等中熟品种,不要选择早熟和晚熟品种。 种植密度。比春播玉米增加500~1000株/亩。 施肥量。经济高效施肥量为亩施纯氮12公斤、磷4.5公斤、钾6公斤。 同时需注意,对排水不畅的田块,要通过垄作等措施解决雨季排水散墒的问题。 根据气象预报播种保苗 我省干旱严重的攀枝花、凉山地区,农户有播种后等雨发芽出苗的习惯,因此应加强降水预报,避免播种后干旱抗芽,对等雨发芽成苗具有决定作用。同时,对川东北、川中等已播种的区域,利用降水落实促苗措施也具有重要作用,可抓紧降雨前进行查苗、匀苗、补苗、定苗,结合追施速效氮肥5~10公斤/亩,争取“苗全、苗齐、苗壮”。 推广容器育苗技术 在当地适宜播种期到来时,若因干旱不能及时播种,可采用育苗移栽技术,将玉米的发芽、出苗及幼苗期集中在苗床中管理,避开灾害危害,并可减少大田种植同生育时段抗旱用水80%以上,待降雨后或有灌溉水保证后及时移栽。若与大田地膜覆盖技术结合,抗旱增产效果更加显著。目前各地应用的育苗技术多种多样,包括肥球育苗、方格育苗、软盘育苗、酿热物育苗、营养杯育苗等。为增加玉米苗龄的移栽弹性,建议重点推广软盘、营养杯等容器育苗技术。该技术的好处是,若干旱持续不能适时移栽,可通过移动软盘或杯,阻止幼根穿出,在苗床蹲苗延长移栽苗龄1~3个,有利于保全苗、争齐苗、育壮苗。 覆膜技术保水保肥 覆膜栽培可防止水分蒸发、增加地温、提高光能和水肥利用率,具有保墒、保肥、保温、增产、增收、增效等作用。目前主要推广的覆膜技术包括全膜覆盖和膜侧栽培技术。 规范落实传统全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环节。传统全膜覆盖栽培关键技术环节落实不到位,如底墒不足,盖膜、破膜后压土不严,高温烧苗,后期揭膜不及时等,均易造成根系早衰。因此采用全膜覆盖技术时应规范落实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在盖膜前应浇足底水,一般每亩浇水1.5~2.0立方米,或盖膜前3~5天累计降水达20毫米后盖膜。 积极推广膜侧栽培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改80厘米幅宽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玉米为40厘米幅宽地膜盖在行间,将水肥集中深施在膜下,盖膜后把玉米栽(播)于地膜两侧,实行膜侧栽培。该技术较传统全膜栽培技术能有效集纳盖膜后降水,促进根系发育,防止后期早衰;同时能降低用膜和引苗用工成本;还能减少地膜残留,降低 “白色污染”。据试验研究,膜侧栽培比全垄覆盖增产8.92%,每亩节约成本55元。该技术还可组装集成 “规范间套、沟施缓效肥、等雨盖膜、交替用水”等关键技术,适应季节性干旱地区玉米抗旱增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