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化肥

2010年玉米生产抗旱减灾技术意见

时间:2010-04-20 来源:  作者:
  

  针对当前特大干旱和全省大部分地区,特别是高海拔冷凉地区,玉米生产面临的“种早不出、种晚不熟”等问题,为确保玉米生产稳定发展,现提出玉米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意见,请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一、玉米生产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干旱缺水导致玉米播种和移栽困难
  我省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在特大干旱和缺水情况下,玉米生产面临播种困难,不能在最佳节令播种或移栽;部分地区虽然可按正常节令播种,但由于土壤墒情差,导致出苗不整齐,缺塘断垄严重,难以保证全苗;由于不能在最佳节令播种,生育期推迟,高海拔冷凉地区的玉米后期遇低温不能正常抽穗结实和成熟的可能性增大。


  (二)种子缺口大、价格高
  根据“小春损失大春补”的工作方针,各地将增加水改旱、间套种和晚秋种植的规模,玉米改种、扩种、补种和重种面积扩大,加大对玉米种子的需求,从而推高玉米种子价格。


  (三)气象及生物灾害更趋复杂
  据气象部门的初步预测,我省秋、冬、春连旱极有可能蔓延到初夏,不排除前旱后涝的可能。前期干旱将导致玉米不能按正常节令播种和出苗困难、缺塘断垄等问题;中期洪涝,阴雨连绵,玉米光合作用减弱,植株瘦弱,易出现空秆,部分排水困难的地块还将遭受渍害;后期阴雨低温将影响玉米的正常开花授粉,造成大量秃顶和空粒。据农科部门预测,由于秋冬春连旱,气温较高,有利于虫卵和病菌越冬,玉米螟、粘虫、蚜虫、红蜘蛛和锈病、灰斑病等可能偏重发生,将增加阻截和防治的难度。


  (四)农民投入不足
  长时间、大范围的严重干旱,给小春粮经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也给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直接造成农民减产减收,加之大量农民的外出务工,将导致农户对生产物资和劳动力的投入不足,影响到整地质量,加大科技措施的推广和应用的难度。


  二、总体思路
  突出“扩面积、攻单产”的工作要求,坚持“足苗去弱匀株,主攻壮株大穗,合理叶龄促控,抗旱防涝并重,病虫预防及时”的技术路线。通过足苗、去弱、培育壮苗,把可能形成的无效株和小穗株控制在苗期,使拔节期苗株数调整到适宜穗数,倒8叶至吐丝期主攻大穗,提高花后结实率,达到株型整齐,穗数适宜,穗大、粒多、粒重。在播种或移栽、间苗(补苗)定苗、中耕培土等环节强化抗旱和肥料调控措施,提高玉米群体质量,创造大面积高产条件,力争大灾之年夺取丰收。


  三、对策措施
  (一)区别不同旱情,实行分类指导
  在有抗旱水源保证的地区,可大力推广湿直播地膜覆盖保水栽培技术;在水源紧缺地区,推广集中育苗等雨移栽技术,即降雨前7至10天育苗,降雨后及时移栽;在无水源地区,根据气象预报在透雨来临前实行三干”(土壤、肥料、种子均为干的)播种;因旱错过最佳节令的部分地区,可改种薯类、豆类、荞麦等作物。


  (二)合理搭配品种,做到应栽尽栽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要求,针对不同区域选用适应的品种,做好合理搭配。有抗旱水源,能确保栽种的地区以及南部、低热河谷温热条件较好的地区,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专用的杂交玉米品种,积极展示近年来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干旱缺水不能保证最佳节令播种的地区,要注意推广早熟、耐旱、适于密植、适应性强的品种;高海拔冷凉地区,要加大耐寒、耐旱、抗病性强、生育期短的品种的推广。


  (三)扩大育苗面积,育好备足救灾苗
  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育足备足玉米苗是打赢抗旱夺丰收的关键。对于直播玉米,要动员广大农户适当增加播种量,减少缺塘断垄,待出苗后,视情况移密补稀补缺;对于育苗移栽的玉米,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补助种子、地膜等办法,开展集中或异地育苗,育好备足救灾苗,确保抗旱移栽、补苗和重种的有序开展,实现玉米的满栽满种。


  (四)结合各地特点,大力推广间作套种
  在我省中北部山区及南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多样性的气候和作物品种资源条件,大力推广玉米套种马铃薯、烤烟地套种秋玉米、玉米间种豆类、玉米套种魔芋、辣椒间种玉米、经济林果间套玉米以及陆稻间种玉米等间作套种技术,做到“把天拉长,把地加宽”,进一步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


  (五)科学开展水改旱,扩大玉米播种面积
  山区、半山区中十年九旱的雷响田、台田、梯田,因干旱无法种植水稻,可主动改种玉米,通过选择抗旱早熟玉米品种,采用育苗方法,透雨后及时移栽,扩大玉米播种面积。


  四、重点工作
  (一)提高整地质量,适当调整播种期
  以抗旱保墒为前提,墒情不好的地块尽可能做到少动土或不动土(免耕)。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区,要及时整地保墒,采用浅中耕或免耕法,覆盖作物残渣、秸秆等,切断土壤毛细管,阻断深层土壤水分上升通道,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 
要根据种植区的生态类型、水源条件和气象预报,抓住雨水抢墒播种移栽,可在往年播种节令上,适当推迟5-10天播种。

 
  (二)大力推广地膜覆盖保墒栽培技术
  地膜覆盖栽培是我省滇东北、滇西北和海拔1900米以上高海拔冷凉山区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措施,保墒、增温、节水、增产效果明显。覆膜使土壤温度升高,加速土壤水分向上运动,并将向上运动的水分挡在膜下,有效地防止水分向大气中散失,使水分在土壤表层集聚,提高表层土壤的墒情。
  各地可结合实际,在推广地膜覆盖的同时,推广秸秆覆盖保墒技术,即在玉米育苗期或移栽后,覆盖秸秆残茬,减少土壤水份蒸发,达到抗旱保墒的效果,通过秸秆覆盖,还有利于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三)大力推广育苗移栽技术
  育苗移栽是玉米抗旱节水栽培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我省推广应用的育苗方式主要有苗床营养土直接育苗、塑盘育苗、营养袋育苗和机制营养钵育苗等,也可在大面积种植的地块边,选择地块直接播玉米种,一旦雨水落地,直接带土取苗移栽,减少运距。通过育苗,可缩小抗旱面积,保证抢节令移栽,并可保证补苗补垄的用苗需要。


  技术优点:一是可适时移栽、解决两季茬口矛盾;二是可蹲苗,提高苗的质量;三是能保证亩株数、达全苗壮苗;四是能做到定向密植,提高光合利用;五是节省种子30—50%。


  注意事项:一是对挑水方便的地块可以就地育苗,近距离移栽;移栽最好在下透雨后进行;天旱时移栽,一定要浇透定根水;二是移栽时,玉米苗应分级,把生长势接近的同级苗移栽在同一地里,便于管理;三是在移栽后6~7天,要追一次速效性氮肥(化肥兑水或清粪水加氮素化肥);四是做好缺塘补苗,应补壮苗,以达到全田苗株均衡生长。


  (四)合理运筹肥料,提高群体质量
  通过对玉米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规律和肥料利用效率的研究,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确定不同地力的肥料配比和施用数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实行精确施肥。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多施农家肥,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增施磷、钾肥,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增强玉米自身的抗旱力;二是要采用化肥深施技术,做到种、肥隔离,避免烧伤种子和幼根,影响出苗。三是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化肥要开沟深施,以促进玉米深层根系的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无灌溉水的地方,化肥要兑水浇施,不可干施或施用浓度过高,以免造成烧苗等肥害,对弱苗可叶面施用0.1%的尿素水,待旱情缓解后及时偏施提苗肥。


  (五)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抗旱能力 

  一般应进行2 次中耕培土,苗期可浅耕培土1 次,以松土、除草为主;随幼苗生长到拔节前,再中耕培土1 次,掌握苗旁宜浅、行间要深的原则,主要作用是松土、除草、培土,改善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减少地面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玉米抗旱能力。 


  (六)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做好重大病虫害发生的监测预报,建立抗灾防灾救灾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防治行动预案。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夜蛾类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防治,出苗后及时喷施溴氰菊酯防治地老虎,发现田间有断苗后,于清晨拨开断苗的表土,捕杀幼虫;二是根据今年干旱、气温偏高,玉米螟、粘虫、蚜虫、红蜘蛛等虫口基数大的特点,积极做好玉米大田期苗情、墒情、病虫情的“三查”工作,密切检测“玉米螟、粘虫、蚜虫、红蜘蛛、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发布信息,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三是提前做好农药及器械的准备工作,建立统防统治应急队伍,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七)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秋播玉米
  要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和茬口情况,大力发展秋玉米种植,增加一季产量。在技术上重点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选用优质、生产期短的品种,如“会单4号、靖单11号、宣黄单4号、云优17、云优324”等;二是做好适期播种工作。


  • 关键词搜索: 玉米 抗旱减灾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