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麦类作物世界性流行病害。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称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赤霉病中度流行年份病穗率20-40%,可减产5-15%;大流行年份病穗率40-50%,严重地块可达100%,减产10-40%。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大幅度下降,而且病粒中含有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影响品质,人畜食后会引起中毒,给国计民生带来重大的损失和危害。
1)症状识别
小麦各生育阶段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苗腐、秆腐和穗腐等症状,而以穗腐发生最为普遍,为害最重。穗腐是病菌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在灌浆到乳熟期显症。初期在小穗颍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逐渐扩大到整个小穗,再蔓延到临近小穗,病小穗枯黄。气候潮湿时,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产生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小穗枯白,不产生霉层。病菌侵染穗茎或穗轴时,侵染点变为褐色,以上穗部枯死变为白穗。后期病部可产生蓝黑色小颗粒(即子囊壳)。
2)侵染流行规律
小麦赤霉病由镰孢属真菌若干种引起的,其病菌在土表玉米秸秆、病麦组织等作物病残体上越冬,春季温湿度适合时产生子囊壳,成熟后子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到小麦穗部,条件适合时造成侵染。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其发生受天气影响很大,春季旬平均气温9℃以上、3天-5天雨日时,越冬菌源才能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情况下,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阴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虽然赤霉病属气候型气流传播病害,但它的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生流行具有爆发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3)防治措施
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结合选用抗病品种和在预测预报指导下适时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在病害常发生区应注意选用抗、耐品种,结合深耕灭茬,消灭菌源,以及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农业措施,可减轻发生和为害。
(2)药剂防治:如预报抽穗扬花期多阴雨天气,应抓紧在齐穗期扬花前用药。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药剂是多菌灵,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100克加即克杀菌剂10毫升,兑水适量,均匀喷雾,1次用药即可。2009年,绿保生物隆重推出的产品即克络氨铜杀菌剂,对赤霉病有特效治疗作用,可以结合白粉病和锈病的防治进行喷雾。
- 关键词搜索: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 此技术信息由:漯河市绿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进入该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