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生产的综合管理技术
一:科学施肥:
施肥应以3-9月为宜。幼时一个月施肥一次,但5、6、7、9月为根系活跃时期,应多施一些。以复合肥为主,其它元素按比例补充。以表土撒施为主,兼用根外追肥,根外追肥施用时每次应间隔15天。幼树、幼果期、膨大期以高氮肥和硼、钙肥为主,转色期以高钾肥为主。
• 催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约占全年用量15—20%;
• 稳果肥:以磷、钾肥及微肥为主,约占全年的10—15%;
• 壮果肥:在6月中下旬施用,以磷、钾肥和农家肥为主,占35—40%;
• 还阳肥:在采果前后半个月施用,以速效氮肥和有机肥为主占35—40%;
• 施肥量:以产果100kg施纯氮0.6—0.8kg,氮、磷、钾比例以1∶0.6∶0.9为宜。
二:加强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溃疡病、疮痂病、黄龙病、炭疽病、煤烟病、树脂病、流胶病、裂果病;主要虫害:红蜘蛛、锈壁虱、潜叶蛾、蚧类、柑橘大、小实蝇类。
1、柑桔黄龙病:
柑桔黄龙病是由一种称为韧皮部杆菌引起的细菌病害。对四环素及青霉素都敏感。柑桔黄龙病可以通过嫁接传播。在田间由柑桔木虱进行传播,3龄以上的柑桔木虱若虫和成虫均能传播该病原,一次吸食到病菌后便能够终身传病。
防治方法:挖除病株 ,挖除病树前应对病树及附近植株喷洒啶虫脒、埋蚜、丁硫•机等药剂,以防柑桔木虱从病树向周围转移传播。药剂防治以选用土霉素、青霉素进行涂干或注射,重在预防。
2、柑桔溃疡病:
危害症状:危害新梢、果实。病原是一种细菌,夏梢受害最重。主要危害柑桔的叶片、枝梢和果实。叶片正、反面隆起,后期病斑呈灰褐色或灰白色海绵状,表面粗糙,明显木栓化,中央呈火山口状凹陷,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环。一般不会扭曲畸形。枝梢和果上病斑木栓化隆起和火山口状开裂更明显,但枝梢上病斑周围无黄色晕环,果上病斑则仅限于果皮上,比叶上的更大 。
药剂防治:农用链霉素、叶枯唑等在新梢发出5cm左右时开始喷施,一星期后喷第二次,7—10天后再喷第三次,遇雨应及时补喷。也可以用铜制剂进行防治。
3、柑桔煤烟病:
危害症状:叶片、枝梢和果实表面初期现一层暗褐色小霉斑,逐渐扩展并相互连合,形成绒毛状暗褐色或薄膜状黑色霉层,有的还散生小黑点(闭囊壳或分孢器)。真菌以介壳虫、蚜虫等分泌的蜜露为养料。
防治方法:关键是及时地对蚧类、粉虱、蚜虫进行防治。对蚧类的防治:在幼蚧孵化盛期喷杀扑磷+噻嗪酮、毒死蜱+啶虫脒;对粉虱类、蚜虫防治:应在各代1-2龄若虫盛发期喷药,药剂用啶虫脒、吡虫啉;同时喷碘制剂、过氧乙酸等防治,三日内霉菌层可脱落。
4、柑桔疮痂病:
危害症状:为害叶片、枝梢及果实,引起落叶落果,影响品质。叶片受害,最初产生油渍状黄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期病斑木栓化并突起,一般都向叶背突起,叶面凹入,呈瘤状或疮痂状,叶片受害后多呈畸形扭曲。新梢上的症状与叶片上发生的类似,病斑多密集连接成块。幼果被害,初生褐色小斑,扩大后为黄褐色圆锥形木栓化瘤状突起,病果畸形。该菌只侵染幼嫩组织,尤以尚未展开的叶片和幼果受害严重。老熟枝叶和果实不感病。必须在落花后7天之内就要喷药,12—15天再喷第二次。枝叶也要在抽发初期喷药,当新叶初展时就喷药保护。
柑橘疮痂病病果
药剂防治:成年树在春芽长不超过0.4cm和落花2/3时各喷1次;幼树、苗木在各次梢萌发时喷1次。药剂有甲基硫菌灵、代森锌、代森锰锌、丙森锌、福美双等。
5、柑桔炭疽病:
危害症状:该病可为害叶片、枝梢和果实,以叶片受害最重。叶上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多呈“∧”形枯死,病、健部分界明显,在雨后高温时嫩叶会出现初为淡青带暗褐色开水烫伤状的急性型病斑,后迅速扩展成水渍状,边缘呈不清晰波纹状的圆形或近圆形大斑,其上亦生黑色小点,病叶很快腐烂脱落。如连绵阴雨,嫩梢顶端3—10cm处突然发生开水烫伤状,3—5天后即为凋萎的急性型症状。幼果受害后呈暗绿色不规则病斑,并延及整个果实。
柑橘炭疽病病枝
防治方法: 对果园注意增施有机肥,特别注意磷、钾肥的配合施用,使树体增强抗病能力。以高磷和高钾型效果优异。药剂可用咪鲜胺、甲基硫菌灵、福美双等。
6、柑橘流胶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枝干和主枝。病初期皮层呈红褐色水渍状小点,肿胀变软,中央有裂缝,流出珠状胶汁,以后病斑扩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流胶增多,组织松软下凹。后期症状因致病原因不同有差异。树干上病部皮层变褐色,流胶点以下的病组织黄褐色,有酒糟味,沿皮层纵横扩展,但不及木质部(区别于树脂病流胶)为害。病皮下产生白色菌丝层。后期病皮干枯卷翘脱落下陷,剥去外皮层可见菌丝层中有许多黑褐色钉头状突起(即子座)。在突起周围有1圈白色菌丝环。潮湿时子座顶部滴出淡黄色卷丝状的分子孢子角。树冠上叶片黄化,枯枝落叶,树势衰弱。当病斑扩展包围主干时,病树死亡。苗木多在嫁接口、根颈部发病,病斑周围多流胶,在根颈部以上,树皮及木质部易腐烂,全株死亡。由多种病菌共同引起。
防治方法:适当提高嫁接部位,能够有效的防治病害的发生。防治吉丁虫、天牛等柱干害虫,保持主干清洁卫生,以减少病害发生。化学防治在 5-7月用刮刀浅刮病疤,后用刮刀纵刻病部深达木质部,宽0.5厘米数条,然后用药剂涂抹,可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多抗霉素、小苏打(白碱)3倍液等,在发病期涂抹2-3次,30天1次。
7、柑桔树脂病:
危害症状: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发生在树干上称为树脂病或流胶病,发生在果实上称为褐色蒂腐病,发生在叶片上称为沙皮病。此病在国内柑桔产区均有发生。
(1)流胶和干枯: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有流胶现象,也有病部流胶现象不明显的干枯型,流胶和干枯的病部的木质部均变浅灰褐色,并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痕带。在病部栓皮层和外露木质部上,可见到许多小黑点。由于木质部导管内塞有大量褐色胶质和菌丝体,导致输导系统破坏,病树死亡
(2)砂皮:新叶、嫩枝和幼果受害后,病部表面呈现许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硬质小粒点,隆起,手摸表面粗糙,有砂纸之感,称之“砂皮”。
(3)蒂腐:主要发生在成熟果实上。在贮藏条件下其主要特征为环绕蒂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革质,有韧性,用手指轻压不易破裂,病斑边缘呈波纹状,白色菌丝在果实的中轴迅速扩展,病果内部腐烂比果皮快,当外部果皮1/3~2/3腐烂时,果心已全部烂掉,称之穿心烂。
(4)枝枯:枝条顶部呈现明显的褐色病斑,病健交界处常有少量胶液流出。严重时整枝枯死,表面散生无数小黑粒点。
防治方法:
加强管理:在秋季及采果前后及时而适当地增施肥料以增强树势。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要注意做好防寒工作。在夏天为保护树干,防止日灼伤,在盛暑前树干用白涂剂刷白(白涂剂用生石灰5公斤,食盐0.5公斤,动物油75克,水20-25公斤配制而成)。
病树治疗:在春季发现初病树,及早把病部刮除。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1%硫酸铜、4-10%冰醋酸或食用碱水(1:4)涂刷伤口。全年涂药两期(上半年5月,下半年9月),每期涂药2-3次。
喷药保护:于每年春芽萌发前喷一次波尔多液,落花三分之二及幼果期各喷一次福美双、甲基硫菌灵等。
8、柑橘红蜘蛛:
为害特点:以成螨、幼螨、若螨群集叶片、嫩梢、果皮上吸汁危害,引致落叶、落果,尤以叶片受害为重,被害叶面密生灰白色针头大小点,甚者全叶灰白,失去光泽,终致脱落,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防治药剂:低温时采用集琦阿维菌素600—1000倍,高温时采用集琦阿维菌素+螺螨酯,紫外线强或日照强的地区也可采用集琦阿维菌+丁醚脲,以上药剂应尽量轮换使用。
特效配方:集琦阿维菌素+胜螨,持效可达20-30天。
9、实蝇类:
柑桔大实蝇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成虫产卵于幼果内,产卵处果面多呈乳突状微退绿变黄。幼虫孵出后即蛀入果实和种子,使果实未熟先黄(多为半边黄),黄中带红,果实进而腐烂脱落。
防治方法:在6—8月产卵时摘除全部或被害青果晒干以杀死卵和幼虫。9—11月受害果刚表现症状,幼虫脱果前摘除受害果和捡拾落果深埋或煮沸以杀死幼虫。 成虫产卵时,用阿维•高氯氟、高效氯氟氰等,并在其中加入3%红糖或酒糟水,喷洒全园1/3的植株的1/3的树冠,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杀虫效果很好。
10、柑桔潜叶蛾:
苗木和幼龄树发生为害最严重。幼虫在柑桔嫩梢、嫩叶皮下钻蛀为害,造成弯曲的白色虫道,使叶片卷缩硬化,光合作用受阻,易落叶,严重者影响树势和产量。被害叶片常导致溃疡病发生,易成为红蜘蛛、卷叶蛾、锈壁虱等害虫的聚居和越冬场所。
防治方法:在夏、秋梢芽长2—3mm,或新叶受害5%,或新梢嫩芽抽生达50%时,开始喷药。一般每次梢期喷2—3次,每次相隔5—7天。喷药在成虫期和低龄幼虫期进行,效果较好。常用药剂有:虫螨克等。放梢时结合红蜘蛛的防治用集琦维菌素防治红蜘蛛时可兼治,效果良好。
11、介壳虫类:
常发生的有:矢尖蚧、糠片蚧、吹绵蚧黑点蚧、褐圆蚧和粉蚧等。其中以矢尖蚧为害最重,为害叶片、果实和小枝,受害轻的叶片被害处出现淡黄色斑点;若许多雄虫聚集取食为害,叶片受害处的反面出现黄色斑块,严重时叶片变畸形、卷曲,枝叶干枯,果实受害处呈黄绿色,外观差,味酸。
防治方法: 喷药防治抓好各代二龄若虫高峰期用药,尤其以第一代二龄若虫高峰期为喷药防治的关键时期。常用药剂有:集琦噻嗪•杀扑磷、丁硫•机等。
12、锈壁虱:
为害柑桔的叶片和果实,果实受害后由于表皮油胞被破坏,其芳香油溢出而被氧化,果皮呈黑褐色,称为黑皮果。叶片受害,叶背表皮细胞受到破坏,呈现铁锈色。锈壁虱一般在每年6月以后才盛发,8—9月达到高峰。因此,6月中旬以后注意检查,发现一张叶有虫三头,一个果实有虫5头时应喷药防治。常药剂有集琦阿维菌素、丁硫•机等,效果良好。
- 关键词搜索: 柑橘 柑橘生产 柑橘生产的综合管理技术
- 此技术信息由: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提供,进入该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