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叶生产控规模
严格合同管理 维护烟农利益
主持人
本文责任编辑 朱文娟
嘉宾
安徽省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 王道支
云南省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刘华林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烟草专卖局(公司) 李斌
福建省南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张峰强
湖南省嘉禾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李园
陕西省安康市烟草专卖局(公司) 秦高全
严格合同管理
主持人:首先欢迎各位嘉宾参加今天的讨论。合同制管理,是烟叶种植收购的一条主线,也是控制烟叶生产规模的一项核心举措。近12年来,行业一直十分重视通过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控制烟叶生产规模。那么,与去年相比,今年在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方面有什么不同呢?
秦高全:我想,首先是当前控制烟叶种植规模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近几年,随着行业不断加大烟叶生产投入补贴力度,持续推进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烟区政府财政增收和烟农增收。烟区政府发展烟叶生产和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签订烟叶种植收购合同,既落实好严控规模的任务,又保护好烟农的积极性,避免烟叶生产出现大起大落,对各烟区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李斌:我同意秦高全的看法。今年,为确保确保烟叶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国家局明确要求把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摆在全行业工作的中心位置,这对合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更加严格规范合同签订工作。除此之外,我认为今年有一个新任务:在重视合同签订规范性的同时更加重视维护烟农的利益。
概括来说,我认为不同之处有两个:一是面临的新形势要求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签订工作更加规范;二是在种植计划分解与合同签订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维护烟农利益。
主持人:好,我们首先针对第一个不同之处展开讨论。在今年的严峻形势下,各烟叶产区应该如何进一步严格合同签订和管理呢?对此,各位有什么好的思路和建议?
刘华林:我认为,严格合同管理要把合同制贯穿于烟叶生产收购全过程,从规范合同签订程序、细化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监管等方面入手,按照“全面推广、一次到位、明确权责、完善提高”的原则,明确签订主体,全面签订到位,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坚决杜绝无合同、超合同种植烟叶。
在规范合同管理的具体手段上,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推进电子合同管理,进一步规范合同管理程序,加强合同监管力度,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确保按合同种植收购烟叶。
秦高全:我觉得要更加注重规范合同签订流程。要依据烟草专卖法规,遵循《烟叶种植收购电子合同管理操作规范》,按照“计划分解、农户申请、公司审核、合同录入、合同审核、合同打印与签订”这一流程,严格程序,严格执行烟农申请和烟草公司审核制度,严格烟叶种植“准入资格”,确保合同签订符合法律法规和程序要求,维护烟叶种植计划和合同的严肃性。
在具体手段上,我认为刘华林说得很对。要依托电子合同管理平台软件,全面实现烟叶种植收购合同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烟叶种植收购基础数据从基层烟站到县公司、市公司、省公司、国家局的直线互通,确保国家局、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能够实时查看合同签订进度、合同签订总量及种植面积签订情况,从而进一步加强合同监管。
此外,各烟叶产区要按照合同签订的程序、条件和有关要求,对签订种植合同户以村为单位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烟农的监督,确保公平公正。
王道支:我从合同监管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在合同监管方面要重点把住三道关口。一是严把审核关。合理分解种植计划任务后,基层烟站要严格审核把关,实地考察申报用地是否符合种烟要求,对照各站分配的种植计划进行筛选、调配,适当调减部分生产水平低、劳动力严重不足、病虫害频发的生产区域的烟叶种植面积,使种植计划向种烟基础好、烟农忠诚度及贡献度高的特色烟区域倾斜。二是严把移栽关口。严格按照合同签订的烟叶种植面积,在移栽结束后对照合同面积核实农户实际移栽面积。三是严把收购关口。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数量进行收购,对于超种超收、不按合同计划量执行的严肃处理,不予收购。
主持人:在严格合同签订、规范合同管理等方面,各地有什么好的做法?
秦高全:为严格控制烟叶种植规模,我们安康市局(公司)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认真落实“四不签”,即不与新户和种植面积不足5亩的小户签合同、不与不接受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