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主推水稻品种介绍
一.全省性品种(16个)
(一)早稻:中嘉早32、嘉育253、金早47、甬籼69
1、中嘉早32号
作物类别:早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6021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28.2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9.3%。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5.4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9.0%。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早籼,全生育期109.2天,比对照嘉育293长2.2天。株型紧凑,株高适中,茎杆粗壮,剑叶挺,穗大粒多,着粒较密,结实率较高,分蘖力中等偏弱,丰产性好,后期转色好,抗倒性较强。平均亩有效穗18.2万,成穗率80.7%,株高83.6厘米,穗长18.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2粒,实粒数129.0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6.4克。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1、宜3月下旬播种,亩用种量5公斤。秧龄25-30天,该品种分蘖力中等偏弱,移栽密度为5′5-6寸,每穴2-3本,亩插基本苗10万左右。2、一般亩施碳铵50公斤或尿素20公斤、磷肥25公斤作基肥,移栽7天后结合施除草剂每亩追施尿素7.5公斤。3、浅水勤灌促分蘖,干干湿湿到成熟。苗数达到苗峰的70%时开始晒田,以后湿润灌溉,反复露田几次。在成熟收割前4-6天断水,切忌断水过早。4、及时防治病虫。及时用药防治螟虫、飞虱、纹枯病。稻瘟病重发区,要注意防治叶瘟。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2、嘉育253
作物类别:早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5024
产量表现:2003-2004年浙江省早稻区试平均亩产500.5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8.3%;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7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5.9%。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早籼,全生育期107.1天,比对照长1.3天。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叶片长而挺,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型大,着粒密,后期转色好,亩有效穗20.8万,株高84.3厘米,穗长17.8厘米,每穗实粒数106.2粒,结实率75.2%,千粒重26.0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谷粒较圆,直链淀粉含量较高,适合作加工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1、播种量30-35公斤/亩,秧龄控制在30天左右,叶龄不超过5-5.5叶。2、落田苗12-15万/亩,争取亩有效穗25万以上。3、基肥用量一般占总用肥量的60%左右;早施、足施苗肥,配施钾肥,切忌后肥过重。4、前期多次搁烤田,促根壮蘖;后期忌断水过早,以促进基部籽粒灌浆饱满。5、注意白叶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3、金早47
作物类别:早稻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227号
产量表现:1998-1999年金华市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54.8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11.6%;1999年金华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5.0公斤,比对照浙733增产4.6%。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迟熟早籼,全生育期114.4天,比对照浙733长0.6天。株高适中,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亩有效穗22.5万,株高83.9厘米,每穗实粒数99.2粒,结实率80%,千粒重25.0克。抗稻瘟病,中抗细条病,感白叶枯病、褐稻虱和白背稻虱。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谷粒较圆,出米率高,适宜加工红曲、粉干、味精等制品以及储备和饲料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1、3月底4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4公斤左右,秧龄25-30天。2、亩插2万丛以上,每丛6-7本,每亩落田苗12-15万。3、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早发。4、后期灌水宜干湿交替,促使穗基部籽粒灌浆饱满。5、幼苗期较易感染恶苗病,种子须浸种消毒。6、注意白叶枯病、褐稻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4、甬籼69
作物类别:早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26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早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07.6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5.0%。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8.5公斤,比对照嘉育293增产1.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早籼,全生育期107.7天,比对照长0.6天。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剑叶挺笃,叶色较绿,穗型较大,穗弯,叶下禾,谷粒短圆。抗倒性好,后期青秆黄熟,丰产性好。亩有效穗20.5万,株高78.5厘米,每穗总粒数127.7粒,实粒数112.5粒,千粒重25.9克。感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高,谷粒较圆,出米率高,适宜加工和饲料用粮。
栽培技术要点:1、3月底4月初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4公斤左右,秧龄25-30天。2、亩插2万丛以上,每丛6-7本,每亩落田苗12-15万。3、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促早发。4、后期灌水宜干湿交替,促使穗基部籽粒灌浆饱满。5、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早稻种植。
(二)晚粳稻:秀水09、嘉991、秀水123、浙粳22、绍糯9714
5、秀水09
作物类别: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5015
产量表现:2002-2003年嘉兴市单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79.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4%;2004年嘉兴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12.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6.4%。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密穗型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59天,比对照秀水63长1天。株高适中,叶色青绿,株叶挺拔,茎秆粗壮,矮秆包节,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亩有效穗21.9万,每穗实粒数109.5粒,结实率92.3%,千粒重25.6克。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米质优。
栽培技术要点:1、秧田亩播种量30公斤,秧龄30天左右,直播稻要求短芽播种。2、每亩插1.5~2.0万丛,落田苗6~8万/亩。该品种分蘖较强,亩苗数达到25万时应及时搁田。3、施足有机肥,总肥量折纯氮14公斤左右,配施磷钾肥,施肥方法做到重前控后,减少后期氮肥用量。4、后期切忌断水过早,防止青枯发生。5、注意白叶枯病、褐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嘉兴及生态类似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6、嘉991
作物类别: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3008
产量表现:2000-2001年嘉兴市单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50.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减产0.6%;2002年嘉兴市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0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2.3%。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密穗型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58.5天,与对照秀水63相同。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亩有效穗23.3万,株高105.0厘米,每穗实粒数92.2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6.8克。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细条病、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米质优。
栽培技术要点:1、每亩播种量30-35公斤,秧龄30天左右。2、每亩插2.5万丛左右,落田苗6-8万/亩。3、总肥量折纯氮12-14公斤,配施磷钾肥,施肥方法做到重前控后,减少后期氮肥用量。4、中后期干湿交替,健根、壮蘖,后期切忌断水过早。5、对稻飞虱抗性较差,应着重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浙北地区作晚稻种植。
7、秀水123
作物类别:单季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0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省单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89.0公斤,比对照增产14.0%。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4.8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2.7%。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晚粳稻,全生育期151.0天,比对照秀水63长0.8天。感光性较强,株高中等,茎秆粗壮,抗倒力较强;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结实率高。亩有效穗18.2万,株高101.3厘米,穗长17.0厘米,每穗总粒数152.7粒,实粒数141.2粒,结实率92.5%,千粒重26.5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20日前后播种,秧龄25-28天。2、一般可采用7×4或6×5寸插3本的密植规格,迟栽田要增加落田苗数。3、每亩大田总用肥控制在纯氮13-15公斤,要求配施磷钾肥。4、当苗数达每亩20万左右,可分次搁烤田。成熟期不宜断水过早。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我省粳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8、浙粳22
作物类别: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6013
产量表现:2003-2004年省双季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488.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7.2%;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1.5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4.2%。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密穗型中熟偏迟晚粳稻,全生育期136.4天,比对照秀水63长1.8天。株高适中,茎秆粗壮,较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后期青秆黄熟。亩有效穗19.5万,株高97.2厘米,每穗实粒数101.5粒,结实率90.5%,千粒重27.0克。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每亩秧田播种量不超过30公斤,大田每亩用种量3~3.5公斤。2、每亩插2.5万丛,每丛3~4本。3、氮肥一般总肥量折纯氮13-16公斤,配施磷钾肥。4、适时收获,适当延迟收获时期,可明显改善稻米品质。5、注意褐稻虱等病虫害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晚稻种植。
9、绍糯9714
作物类别:晚粳糯稻
审定编号:浙品审字第371号
产量表现:1999-2000年省双季晚粳(糯)稻区试平均亩产413.39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0.85%;200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3.4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0.28%。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晚粳糯稻,全生育期132.3天,比对照秀水63长1.3天。株型紧凑,穗型中等,生育期适中,熟相较好,亩有效穗21.15万,每穗总粒数89.4粒、实粒数81.5粒,结实率91.1%,千粒重27.4克。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感白背稻虱和褐稻虱。糯性好。
栽培技术要点:1、作连晚种植每亩秧田播种量40公斤左右,秧龄35天左右。2、亩栽2万丛,每亩落田苗6万左右。3、每亩施肥量折合纯氮17.5公斤,基肥、分蘖肥、穗肥比例为4:3:3。4、生育后期应保持田土湿润,以保持根系活力。5、注意防治稻瘟病,稻瘟病重发区须在破口期喷药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晚稻种植。
(三)杂交粳稻:甬优8号
10、甬优8号
作物类别:单季杂交晚粳稻
审定编号:浙种引(2008)第001号 苏审稻200615
产量表现:2007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引种试验平均亩产576.2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2.7%。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中熟偏迟晚粳稻,全生育期150.3天,比对照秀水63长3.0天。株型松散适中,抗倒性较强,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平均亩有效穗16.6万,成穗率80.3%,株高113.3厘米,穗长18.9厘米,每穗总粒数181.8粒,实粒数157.9粒,结实率86.9%,千粒重26.3克。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栽培上注意稻瘟病、褐稻虱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单季杂交晚粳稻种植
(四)杂交晚籼稻: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两优培九、钱优1号、中浙优8号、新两优6号
11、中浙优1号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4009
产量表现:2002-2003年省单季杂交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11.1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6.4%;2003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2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3%。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迟熟中籼,全生育期136.8天,比对照汕优63长5.5天。株型紧凑,叶色深绿,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亩有效穗16.55万,株高118厘米,每穗实粒数136.4粒,结实率91%,千粒重27.1克。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米饭口感软。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15-20日播种,秧田亩播种量7.5公斤,秧龄25-30天。2、一般行株距8×6寸,亩插1.3万丛左右,每亩落田苗6-8万,亩有效穗达到15万左右。3、中等肥力水平田块,每亩纯氮用量7-8.4公斤,增施磷钾肥,后期应控制氮肥用量。4、干湿交替,注意提早烤搁田,防止倒伏。5、适时防治纹枯病和螟虫等。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12、甬优9号
作物类别:籼粳杂交晚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1
产量表现:2004-2005年省单季杂交晚粳稻区试平均亩产596.7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6.2%。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3公斤,比对照秀水63增产18.5%。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偏迟单季籼粳杂交稻,全生育期155.5天,比对照秀水63长5.1天。株型集散适中,株高适中,茎秆粗壮,分蘖力中等,易落粒,结实率中等,千粒重较高,成熟期清秀,抗倒性好,亩有效穗17.0万,株高121.3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95.4粒,实粒数151.2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6.4克。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稻虱。
栽培技术要点:1、5月25~30日播种,秧田亩用种量6公斤。一叶一心期亩喷200PPm多效唑,一般秧龄20-25天移栽。移栽密度8×8寸,每穴插2本。2、亩施纯N 13-15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1,基:蘖:穗肥比例氮肥为4:4:2,钾肥为2:4:4,磷肥主要作基肥施用。蘖肥在栽后14天分二次施完,穗肥在剑叶全展期施入。3、采用好气灌溉法,栽后7天及14天各放干田水实田一次,有效分蘖终止期搁田,分次轻搁,孕穗至抽穗期薄水养胎,灌浆成熟期干湿交替,活水到老。4、严防螟虫、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尤其需抓好分蘖前期的稻飞虱防治工作。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我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13、两优培九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1001
产量表现:1999-2000年国家南方稻区单季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1.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2.7%;2000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3.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减产0.2%。
特征特性:该组合系两系迟熟中籼,全生育期150.7天,比汕优63长3.6天。株叶形态较好,分蘖力强,抗倒性强。亩有效穗数17.4万,株高112.1厘米,每穗实粒数133.7粒,结实率80.7%,千粒重26.2克。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米质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稀播,培育带蘖壮秧。2、栽插密度每亩1.2~1.5万丛,单株栽插。3、一般亩总施氮量折合纯氮16~18公斤,前中期总量比例为7:3。后期需肥量大,在施足基面肥的前提下早施分蘖肥,达到前期早生穗长。保花肥和粒肥重施,尤其要注意磷、钾肥的施用。4、前期够苗轻搁田,多次脱水把田搁硬实,中后期采取以湿为主,干湿交替,切忌后期早断水,断水不能早于收割前5~6天。5、注意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14、钱优1号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7015
产量表现:2005-2006年省单季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553.7公斤,比对照增产12.1%。2006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0%。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中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2.3天,比对照汕优63短0.9天。株高适中,株型较紧凑,分蘖力较强,穗型中等,着粒较密,耐肥力中等,亩有效穗17.4万,株高117.9厘米,穗长22.8厘米,每穗总粒数167.2粒,实粒数137.0粒,结实率81.9%,千粒重26.6克。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米质较好。
栽培技术要点:1、作单季种植,5月20~25日播种,秧龄20~25d;作连晚种植, 6月上中旬播种,秧龄控制在35d以内,超过35d采用两段育秧。2、作单季种植,密度为16.7× cm或20×23.3cm,种足落田苗5~7万/ 亩;作连晚种植,种植密度为16.7× cm或20×20cm,种足落田苗5~7万/亩。3、一般每亩施生物有机肥50kg、纯氮12~14公斤、P2O5 7.5~10公斤、K2O 12公斤左右。其中基肥占总施肥量50~55%,分蘖肥占20~25%,强调穗肥施用和穗期补钾,分促花肥和保花肥两次施用。切忌后期氮肥过量,以防倒伏。4、加强田间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我省稻瘟病轻发籼稻区作单季晚稻种植。
15、中浙优8号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审稻2006002
产量表现:2003-2004年省杂交晚籼稻区试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3%。2005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4.4%。
特征特性:该组合属迟熟杂交中籼,全生育期137.2天,比对照汕优63长5.2天。株型挺拔,叶色深绿,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生长清秀,后期熟相较好,亩有效穗15.5万,株高120.4厘米,穗长25.7厘米,每穗总粒数165.8粒,实粒数144.5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5.4克。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高感褐稻虱。米质较优。
栽培技术要点:1、作单季种植一般在5月25-30播种,南部平原可适当推迟到6月15日,秧龄25-30天;山区或海拔较高地区,适当提前。2、根据土壤肥力水平,一般插秧密度7×6.5寸,亩插1.3万穴左右;用肥水平较高地区可以适当放宽插秧密度,以 亩插1.0万穴为宜,当亩分蘖达到25-30万要开始排水搁田,控制分蘖生长。 3、该组合耐肥性中等,在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每亩追肥用尿素15-18公斤。遵循足基肥、早追肥同时配合增施磷钾肥的原则,15天内完成追肥施用。后期根据田间长势再决定补施肥料,同时应避免追肥过迟过多造成倒伏。后期干干湿湿,切忌断水过早。4、在山区稻瘟病区和沿海白叶枯病易发区应该作好两病的防治工作;对螟虫、卷叶虫和飞虱的防治要掌握时机,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要加强对纹枯病的防治。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16、新两优6号
作物类别:杂交晚籼稻
审定编号:浙种引2007第001号
产量表现:2003-2004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33.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2.1%;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4公斤,较对照增产22.9%。2005年浙江省籼型单季稻省外引种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4.5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0.2%。
特征特性:该组合系中熟偏早晚籼稻,全生育期125.0天,比对照短7.4天。株高、株型松散适中,剑叶适中,较挺笃,后期青杆黄熟,穗大粒多,着粒较密,丰产性较好,有二次灌浆现象。亩有效穗14.9万,株高114.5厘米,每穗总粒数143.0粒,实粒数119.6粒,结实率83.6%,千粒重28.1克。中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
栽培技术要点:1、一般5月中旬播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亩插1.3-1.5万丛。2、每亩大田施氮量以10-13公斤为宜,配合施用磷钾肥,早施分蘖肥,适当追施穗肥3、水浆管理应浅水栽秧,深水保苗,返青后浅水勤灌促分蘖,后期不可断水过早。4、注意稻瘟病的防治。孕穗期应注意防好稻曲病。
适宜种植区域:适宜在全省作单季稻种植。
- 关键词搜索: 水稻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