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棚菜生产普遍存在的几个误区
由于工作原因,2009年我行程几万公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西部的新疆、甘肃,东部的江苏等地都去过,发现有很多菜农在棚室管理中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制约着蔬菜的高产和质量。本期,我就与大伙谈谈2009年我在外地指导时发现的几个误区,希望菜农朋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误区一:留苗越多,产量越高
在天津、河北、江苏指导时,菜农们都存在这样一种思想:留苗越多,产量就越高。比如很多菜农在种植西红柿时随意加大密度,一亩地留苗2600株,有的甚至更多。这些菜农们认为多种一株就增加一株的产量,其实不然。因为他们忽视了在栽培过程中要根据品种的特性和需求来确定数量。如果随意加大种植密度,棚内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会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只有科学、合理密植才能高产,病害也会减少。
误区二:温度越高,长势越好
建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保温,但温度要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来合理控制。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控制白天、晚上的温度,保持适当的昼夜温差作物才能保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否则就会影响产量。在甘肃指导时有一个种植户打电话说他的辣椒不坐果,天不错、温度可以、品种又没问题,不知道是啥原因,非常着急。我到他的大棚时是下午三点,一进棚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热,温度计显示33℃,放风口没开,植株上几乎没有椒,花蕾也黄化落掉了。据了解他是第一年种棚,听技术员说温度越高越好,他一直调控得温度很高,结果植株徒长,落花落果严重。
误区三:打药越勤,治病效果越好
在我国的大西北空气干燥、湿度小、温度变化大,甜(辣)椒白粉病难防难治,在菜农的棚内发现叶片上卷,坐果少,药害严重。当我询问菜农是怎样防治白粉病时,菜农的回答让笔者心惊。为了治疗白粉病他们几乎一天喷一次药,连续用了几天发现效果不明显,到最后每桶水加三唑酮20毫升连喷两次,甜(辣)椒对唑类杀菌剂是非常敏感的,在蔬菜生产中喷药过勤过大不但干扰了作物正常的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又不利于植物本身产生抗生素,从而降低了作物的抗病能力,使得白粉病屡治屡犯。
误区四:冷性肥料不腐熟就使用
在江苏等地指导生产时,发现很多菜农喜欢使用牛粪,而广大菜农对牛粪的了解又非常少,觉得用得越多越好,况且肥料又存了很长时间了无需再腐熟,从而导致了肥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