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塑料大棚无公害甜(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一、产地环境
交通便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透气,3年内未种植茄科作物,地力肥沃的地块。环境条件符合NY5010的要求。
二、品种选择
选用抗病、耐寒、耐低温、产量高、商品性好的甜(辣)椒品种。种子质量符合GB16715.3二级以上标准的要求。
三、育苗
1.育苗设施 一般在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内育苗,宜采用穴盘进行集约化育苗。
2.基质准备 选用优质草炭、蛭石、珍珠岩为基质材料,三者按体积比3+1+1配制,同时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2公斤,搅拌均匀待用。可选用甜(辣)椒育苗专用商品基质。
3.穴盘选择与装盘 使用72孔黑色PS标准穴盘。将含水量50%~65%的基质装入穴盘中,稍加振压,抹平即可。
4.种子处理
(1)温汤浸种选择晴天将种子晾晒3~5小时后放在50℃~55℃的温水中,迅速搅拌,水温降至30℃时,浸种6~8小时,捞出种子晾干表皮水分待催芽。
(2)药剂消毒 用10%磷酸三钠溶液常温下浸种20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300倍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待催芽。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后直接播种。
(3)催芽 将处理好的种子在22℃~28℃的环境下进行催芽,每天用清水淘洗1~2次,?当70%以上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5.播种
一般在1月中下旬播种,具体播种时间根据育苗设施不同而有差异。大棚温床育苗适当早播,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适当晚播。
将催好芽的种子播种在装有基质的标准72孔穴盘内,播种深度4~6毫米,播后覆盖消毒蛭石,淋透水,以各穴孔清晰可见为宜。经处理过的包衣种子晾晒3~5小时后可直接播种。
6.苗期管理
(1)温度 出苗前,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温度保持在20℃以上。幼苗出土后,白天气温保持在25℃~28℃,夜间温度保持在18℃~22℃。苗出齐后,加强、加长光照及通风时间,培育壮苗。
(2)水分以中午前浇水为宜,下午3:00以后不宜浇水。阴雨天日照不足,湿度高,不宜浇水。苗床边缘的穴盘、或穴盘边缘的孔穴的幼苗易失水,要及时补水。
(3)炼苗 定植前5~7天,将温度逐渐降低至13℃~15℃进行炼苗。
7.壮苗标准
具本品种特征,7~9片真叶,株高15~20厘米,刚现蕾分叉,叶色浓绿,茎杆粗壮,节间短,无病虫害的幼苗。
四、定植
1.定植时间 棚内10厘米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定植,一般在3月上旬定植。
2.定植前的准备 定植前7~10天搭棚扣膜闷棚。每667m2施优质圈肥5000~7000公斤、三元复合肥(15-15-15)30~50公斤,深翻,做宽1.8~2米、高15~20厘米的栽培畦,畦间留出宽30~40厘米的操作沟。
3.定植方法 选择晴天上午定植。开沟浇水,埋土以土坨与地表平为准。可在畦面铺设微灌软管进行滴灌栽培,覆盖地膜,随即插拱杆建小拱棚并覆膜。
4.定植后管理
(1)温度管理定植后3~5天内不通风,白天温度保持在22℃~32℃,夜间温度保持在15℃以上。缓苗后开始通风。晴天中午棚内气温达到30℃时通风,下午降到26℃时关闭放风口。白天温度保持在25℃~30℃,夜间温度保持在15℃~18℃。当外界气温已稳定在15℃以上时,可昼夜通风。后期进一步加大通风量,可将拱圆棚四周棚膜卷起,保留顶部棚膜,遮荫防雨。行间可覆盖麦秸或稻草降温。
(2)中耕培土定植后3~4天开始中耕,以提高地温。前期多松土,少浇水。未盖地膜的,一般松土3~4次。
(3)肥水管理 前期尽量少浇水,若浇水,最好浇暗水,以利于提高地温和缓苗。门椒坐果后,每7~10天浇一次水,盛果期每2~3天浇一次水,忌大水漫灌。门椒、对椒、四母斗椒坐果后各追一次肥,一般每次每667m2追施磷酸二铵20~30公斤、硫酸钾1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00~150公斤。有机肥与化肥交替使用。盛果期可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溶液。
(4)植株调整门椒以下的侧枝及时抹掉,结果期将植株下部的老叶、病叶打掉。四母斗椒坐住后,隔行将其上部枝留1~2片叶剪去。植株茂密时,随时剪去多余枝条,疏去病叶病果。可用40毫克/千克~50毫克/千克的番茄灵喷、浸花,或用50毫克/升的萘乙酸喷花,防落花落果。
(5)防日灼病 生长中后期,温度高,光照强,采用遮阳网遮荫,可降温1℃~2℃,防日灼病的发生。
五、 病虫害防治
1.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防治原则,符合DB 37/T323 的规定。
2.主要病虫害 猝倒病、疫病、灰霉病、根腐病、病毒病、蚜虫、茶黄螨、烟粉虱等。
3.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有针对性选用高抗品种。
(2)健身栽培 实行3~5年轮作,深耕晒垡,培育壮苗,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增施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适量使用化肥。
(3)清洁田园 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下部失去功能的老叶,集中销毁。
4.物理防治
(1) 黄板诱杀 棚内挂黄色粘虫板诱杀粉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规格为25厘米×30厘米,挂在高于植株顶部的地方,每667m2放30~40块,当黄板粘满虫子时,再涂一次机油,一般7~10天重涂一次。
(2) 银灰膜避蚜 在大棚四周挂银灰膜条,条宽15厘米,间距15~20厘米。
5.生物防治
(1)丽蚜小蜂 棚内发现粉虱成虫时,开始放丽蚜小蜂。一般每667m2次放蜂1万头;单株粉虱成虫超过5头时,可用药剂防治一次,压低基数,一周后再放蜂。
(2)生物药剂防治 可用1%武夷菌素水剂150~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或25%青枯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0万单位新植霉素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病害。
6.化学防治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 4285和GB/T 8321的规定。农药用交替使用,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
(1)猝倒病 每平方米的苗床用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毫升加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克,混合后兑水2毫升,分别在2片真叶期喷雾1次,移栽前3~5天灌根1次。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的猝倒病、疫病、白粉虱、蚜虫,同时预防病毒病的发生。
(2)疫病 定植后用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灌根,每株60毫升药液,灌根后保持土壤湿润,或喷施于靠近地面的茎基部及全部叶片。也可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3)灰霉病 可用50%嘧菌酯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1200倍与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混合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7~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4)病毒病 可用1.5%植病灵乳油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菌毒清水剂200倍液喷雾。
(5)根腐病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喷雾。
(6)蚜虫、粉虱、蓟马 在幼若虫发生初期喷雾施药,每667m2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4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7)茶黄螨、二斑叶螨 在幼虫危害达防治指标时使用24%螺螨酯4000~5000倍均匀喷雾。
六、采收
开花后35~40天,果实长足,果肉变厚,果皮变硬且有光泽,果色变深并在变红前采收。
七、 生产档案
建立生产档案,详细记录田间生产资料使用记录、生产管理记录、收获记录、产品检测记录及其他相关质量追溯记录,并保存3年以上,以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