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化肥

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三)

时间:2010-01-06 来源:  作者:
  

  在寿光洛城街道菇农张军堂的菇棚内,记者看到已经发满菌的香菇棒整齐地摆放在一起。据了解,他这个棚的投料量在50吨左右,这么多的料一起培养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分成了4批,依次培养,现在第一批已经开始采收二茬菇,而3、4批现在处于发菌阶段。

 

  然而记者发现,在第3、4批菌袋内,有不少菌袋开始冒菇,小的仅现菇蕾,大的已经有乒乓球大小,将塑料袋顶了起来,像这样的香菇称之为袋内菇。出现袋内菇可不是个好现象,一来使菌袋内的养分提前消耗,二来脱袋以后子实体很容易受到绿霉菌侵染,导致烂筒。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菌筒培养时翻堆次数太多、菇棚温差太大,光线太强这三大原因引起。菇棚温差大、强光线可导致菌丝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菌袋内容易冒菇。而如果翻堆次数过多,使大量菌袋受到温差大、强光的刺激,更多的菌袋会出现袋内菇。

 

  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需注意一下三点:(1)翻堆要适量适时。翻堆次数一般以3-5次为宜,每次翻堆均应疏散菌筒,以防高温烧菌。当菌筒达生理成熟后,遇温差大的天气,严禁翻堆;( 2)合理调控培养室内的光线和温差。菌筒在发菌前期,培养室应保持黑暗,后期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培养期间要做到相对恒温,缩小温差。(3)发现袋内菇后,应及时割开菌袋将子实体连根拔除。对菌袋被割开的部分,要及时用透明塑料胶布补上,以防菌筒脱水。

        白灵菇袋内出菇

  记者在寿光市田柳镇采访时,发现有些菇农种的白灵菇菌袋中间产生子实体,由于这些子实体受菌袋束缚,长出的菇都是畸形菇,没有商品价值,还会浪费基质中的营养,致使菌袋口处正常生长的白灵菇营养供应不足,生长不良,产量降低。菇农为保证营养集中供应菌袋口处的白灵菇子实体生长,还要费时间将这些畸形菇除去,有没有好的方法抑制菌袋中间子实体的生长呢?

 

  不少菇农发现,遮光可抑制袋内菇。菇农可在堆放的菌袋堆顶部设置一块宽度等于1.2个菌袋,长度与菌袋堆等长的黑膜,即可解决最顶部菌袋中间基质长菇的现象。

 

  菇农李师傅告诉记者,在最顶部的菌袋中间盖一块黑膜后,使上层菌袋中间也形成黑暗环境,抑制子实体的正常发育,而白灵菇菌丝在黑暗的条件下可以正常生长发育,这样即可避免造成营养的浪费,利于养分集中供应菌袋两端子实体的生长,从而提高白灵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可避免菇农在去除菌袋中间的子实体时将菌袋弄破,基质湿度降低,致使菌丝体的生长受到抑制,还可避免病菌从菌袋的破口处入侵,影响白灵菇的生产。

 

  有些菇农使用菇堆顶部盖草帘的方法也可抑制菌袋中间子实体的发育,但菇棚空气湿度大,草帘上容易生长杂菌,引发杂菌的侵染。草帘上产生的水滴也会影响白灵菇的品质,所以最好还是用黑膜。

 

        白灵菇从培养料底部出菇

  最近一段时间,不少菇农们反映有些白灵菇有从培养料底部出菇,使菇上带泥,非常难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记者观察到这种菇质量差,出菇稀,并且在出菇过程中严重损伤周围的幼小菌蕾,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因为培养料内有泥土,覆土层时若干湿不匀,在料内温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菌丝即会在泥土周围扭结形成原基出菇。对此,建议菇农在把培养料运进棚之前,就应该将培养料内的土块拣出来;另外,在覆土时应先将培养料压平后再覆土,以免土粒掉在培养料内,还要注意覆土层厚薄度要一致,覆土调水后要拌匀,让覆土干湿度要一致。

 

  二是温度过低或菇棚通风太大时,就会抑制菌丝向土内生长,也可以造成地雷菇产生。对此,菇农们一定要控制好菇棚内的温度,一般白灵菇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8—18℃,菇农朋友可借鉴这个温度及当天外界温度来合理决定放风时间和放风大小。

 

  三是结菇水喷的太多,抑制菌丝向土内生长,迫使菌丝在土内扭结出菇。记者了解到有些菇农为了增加白灵菇出菇时的空气湿度,在敞袋后接连喷结菇水。对此,记者专门咨询了本报特聘专家孙庆温老师,孙老师提醒菇农朋友,白灵菇菇体适宜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如果菇棚内能达到这个湿度,建议菇农朋友最好不要喷结菇水,因为水量较难控制。如果实在想喷的话,可在结绳敞袋后轻微喷洒袋口,以后若菇棚内空气湿度达不到菇体生长的湿度,可通过灌棚的方式解决。

 

        香菇转色慢是怎么回事?

  近日,山东临朐一位菇农打来电话咨询,说他种的香菇正处于转色期,但转色非常慢,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对此,记者特地咨询了寿光市圣城街道常年从事香菇生产的种菇能手李师傅。

 

  据李师傅介绍,香菇转色期的管理非常重要,转色的好坏对出菇的迟早、出菇次数,产量高低及产量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菌袋脱袋后,4—7天菌棒表面会逐渐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倒伏,形成薄的菌膜,同时菌丝分泌出一种褐色素,使菌膜逐渐由淡变深(转色),这是生长、发育正常的标志。转色一般以红棕色最理想,香菇转色期转色慢多是由温湿度调控不好和通风不利有关。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香菇转色期正常转色呢?李师傅的经验是:香菇脱袋后菌棒上面要及时用薄膜覆盖,当菌棒表面菌丝开始浓白,有一层刚布满培养料的菌膜时,要及时增大薄膜内的干湿差,可增多掀开薄膜的次数,让其与干燥空气接触,迫使绒毛状菌丝迅速倒伏,分沁色素而形成一层薄薄的红棕色,具有光泽的薄膜。转色阶段,棚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如果长期低于12℃,则不利转色,造成未转色出菇,此时应采取加湿措施,关好风口,减少通风次数。若温度在30℃以上,就应在夜间或清晨气温较低的时候打开风口,通风降低菇床温度。脱袋4—5天后逐渐增加通风次数,使空气湿度维持在85—90%最好。若湿度不够,要进行盖膜喷水,但切勿喷在菌棒上,若太湿,就应揭膜通风,并打开棚室风口,降低湿度。

 

  “一句话,只要通风合理,严格控制好棚内的温湿度,香菇转色期转色是不会太慢的。”李师傅总结说。同时,李师傅还提醒道,在进行转色管理的同时,如环境条件合适,子实体原基会在转色管理时同步发生,故这期间,除转色管理外,还要进行催蕾促菇。香菇属低温变温结实真菌,原基形成要有10℃以上的温差,这是由香菇生长发育特性决定的。所以,控制棚室风口的开闭时间、次数,充分利用昼夜温差进行管理是促进子实体形成的重要手段。

 

       一喷二诱 巧治香菇螨虫

  香菇螨虫又称菌虱、菇螨。香菇播种初期易受菇螨为害,菌丝不萌发,为害严重时会引起菇蕾萎缩死亡。由于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更易造成危害。因此,要立即选用以下两种方法将其杀死。

 

  首先,提前喷施杀虫剂。在进料前,用克螨特500倍液喷雾杀螨或用洗衣粉400倍液连续喷雾2-3次,有很好的杀螨效果。结合第二次或第三次翻堆,边翻堆再边喷洒杀螨剂。也可利用发酵时温度上升,螨虫爬向地面的便利,用摘螨1500倍液或灭扫利1000倍液喷洒地面,效果也不错。

 

  其次,诱杀。产菇期防治,最好不要再喷杀虫剂,可采用几种诱杀菇螨的方法。一、可采用菜籽饼或花生饼诱杀法:炒熟的菜籽饼或花生饼具有浓郁的香味,在菇螨发生危害的床面铺上若干块湿布,湿布上面放纱布,把刚炒好的菜籽饼或花生饼粉撒在纱布上,待菇螨聚集到纱布上后取下用开水烫死,连续诱杀几次,可取得理想效果。二、糖醋香油诱杀法:用 1公斤醋掺1公斤水,加50克蔗糖,滴入3-5滴芝麻油,搅匀,把纱布放在配好的糖醋液中浸泡一下再铺在菇床上,待螨聚集到纱布上,取下纱布用开水烫死。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无螨为止。浸糖醋液每次都要滴入香油,效果会更佳。

 

        白灵菇出菇迟、不出菇原因何在?

  记者从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了解到,近段时间白灵菇出菇迟、不出菇的问题较突出。对此,孙庆温老师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错过最佳接种期。其原因与菇农备料跟不上,或灭菌锅炉未及时建好而耽误最佳接种时间有关。由于接种时间的延误,气温逐渐下降,菌丝发育缓慢,生理不能成熟,无法转入生殖生长。到了菌袋生理成熟时,气温升高,温度已不适应,造成整批菌袋不出菇,即使出菇也是菇体偏薄、品质较差。

 

  二是栽培用料配比不当。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高氮营养物质,而发菌时间超过百日,如果养分积蓄不能满足营养生长时,就难出菇。基质中氮的浓度过高时,菌丝生长过旺,拖长营养生长时间,反而抑制原基形成。当菌丝进入生殖生长时,已错过自然低温刺激的良机,也不出菇。

 

  三是发菌管理欠妥。接种后的菌袋在菇棚内摆叠过密,菌袋间不透气,或在发菌期翻堆不及时,使菌丝严重缺氧;菌袋堆集过密,加之接种处于秋季,常出现温度过高,导致菌温、袋温、棚温聚增,造成底层菌袋“烧菌”,影响出菇。翻堆次数太少,上中下各层菌袋受光触氧不匀,生理成熟度有差异,造成出菇不一致。

 

  四是后熟培养不达标。有的菇农认为白灵菇属侧耳科,与平菇近缘种,仿效平菇栽培技术,因此菌丝长满袋后就开口喷水,结果久不出菇;有的后熟期室内湿度太低,后熟时间延长,导致出菇期推迟;也有的因菇棚内光照直射菌袋,造成菌袋内水分蒸发,菌丝体增厚,养分消耗,影响了后熟。

 

        相关链接: 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一)

                              当前食用菌生产中的疑点和难点(二)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