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化肥

金针菇生产的技术要点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金针菇,因其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几年,在国内的消费量越来越大;金针菇的生产栽培技术并不复杂,是广大种菇新手进行食用菌生产的优先选择对象之一。

  本期我们就为大家重点介绍一下金针菇生产的技术要点,以供菇农朋友参考、借鉴。

 

        制备菌种

  专家提示: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孙庆温老师说:“栽培金针菇与种黄瓜、辣椒一样,选好良种才能高产。这是因为好的菌种有旺盛的生命力,发菌出菇快,且能抑制杂菌生长,避免污染。”在此,提醒广大菇农制备菌种过程中,注意以下四点:

 

  1.母种质量要好。金针菇的产量高低,与我们引进的母种关系最大。母种的质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掌握:一是从母种试管的菌丝上去判断好坏,正常母种的菌丝应该生长整齐,呈现淡白或较浓白,菌丝长满后应该呈现白色,菌丝较纤细,与棉花丝差不多;二是在保存母种时应该在菌丝快要长满时放入电冰箱,不要等母种菌丝完全长满后才低温保存,因为这样极易促使母种在低温环境下快速现蕾,让母种失去使用价值;三是在扩繁母种时应该选用没有现蕾的原始母种使用,如果现蕾,应该选用小菇蕾没有开伞的使用,完全开伞的母种应该坚决弃之不用,否则可能引起金针菇产量的大幅度降低。

 

  2.原种的消毒灭菌一定要彻底。金针菇的原种制作可以采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高压灭菌一般采用高压锅,很多人在高压灭菌方面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压力越高、灭菌时间越长越好。其实不然,高压灭菌的关键在于锅体内的冷空气是否排尽,正确的做法是在加热开始就将高压锅的放汽阀打开,等锅内热汽大量从放汽阀排出时开始计时,小锅维持10-15分钟,较大锅维持20-30分钟,然后关闭放汽阀,等升到1.5个压力维持一个半小时即可达到要求。常压灭菌是目前菇农普遍采用的方式,如果采用玻璃瓶制作菌种,灭菌的时间可以稍短,如果采用塑料袋制作菌种,并且常压锅内没有隔层,那么灭菌的时间就应该适当延长,总的原则是时间宁长勿短。

 

  3.正确鉴别原种的质量。原种的质量好坏一般要从菌丝上判断,质量好的菌种菌丝浓白,气生菌丝明显,打开后有明显的蘑菇香味,若有异味,菌丝黄白萎缩,应坚决弃之不用。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有的原种可能在表面有现蕾的情况,这类原种的质量没有问题,可以继续使用;如果用玉米粒做原种,在原种顶部及侧面可能要出现爆花现象,经验证明,这种菌种一般是产量高而稳定的好菌种,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

 

  4.提倡二级制菌,不提倡三级制菌。经验证明,用试管母种繁殖的二级种直接接种生产出菇袋,菌丝发育良好,成功率高,污染率低,后期的金针菇产量明显高、质量明显好;而用三级菌种接种生产出的菇袋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明显不如前者。究其原因,一是一级母种的纯化程度很高,菌龄很短,一般要10天左右即可长成,没有隐性污染,不存在老化情况,用它接种的二级原种菌龄一致,再接种生产出菇袋,效果自然很好;二是用二级原种再接种三级生产种时,如果挑选不严,极有可能选入带有细菌等隐性污染的菌种,用这些二级原种再接种三级菌种,极有可能造成细菌性污染的扩大化,严重影响金针菇的产量。因此在这里建议广大菇农采用二级制菌方式,二级制菌的生产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母种试管接种原种瓶,原种瓶接种出菇袋,出菇袋菌丝发育成熟直接出菇。

 

  菇农经验:今年金针菇投料15万斤的寿光市田柳镇刘家桥村种菇大户刘乐武告诉记者,当地金针菇生产设施多为大拱棚(棚面由塑料薄膜+麦秸+无纺布覆盖),一般从5月1日开始制种,最常用的制种方法是,从菌种生产商那里购买母种(以F21和白金10号居多),母种接种到啤酒瓶内扩繁原种(用煮熟玉米粒、麦粒或棉皮均可作原料),接种后啤酒瓶在无菌室内放置培养25—30天后,菌丝爬满整瓶便可用于接种生产袋。生产用料多为棉籽壳(85%)、麸皮(10%)、玉米面(5%)、石膏或石灰(5%)、无机营养(5%)配比,料与水的比例为1∶1.4~1.5(搅拌后达到手捏成团,手松散开为宜)。用宽17厘米×长3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塑料小袋装袋、捆扎后进行常压蒸气灭菌,一般来说,每万斤料需连续灭菌72小时以上。菌袋灭菌后,待冷却至室温便可接种。接种在无菌箱内进行,采用一头接种,每瓶原种可接40-50小袋。栽培袋接种后便可将其移至菇棚内发菌培养。

 

        发菌、出菇

  专家提示:金针菇发菌、出菇阶段重点是调控好温、光、湿、气等环境条件,使之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

 

  发菌阶段,即栽培袋内培养菌丝的时期。对温度的要求:金针菇的菌丝虽然在3—32℃都能生长,但以20—25℃生长最好。对光照的要求:在发菌阶段宜采用暗光培养。光照过强,一是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二是菌丝未达到生理成熟,料基表面受光照刺激会过早出菇,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对湿度的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75%左右。对气体要求:金针菇发菌阶段需氧量不多,一般栽培料内的氧气足以满足其需求,故无需“打孔增氧”。

 

  出菇阶段,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出菇阶段要控制好通风、透气、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如果管理不善,菇体生长变异会出现畸形菇。比如,有的菌盖很小,人们叫它针头菇,这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造成的;如果通风太强,菌盖长的太大也不符合商品菇的要求。温度保持在10℃—12℃为宜,低温对出菇有利。相对湿度保持60%左右,湿度不够时可往地面喷水,但不要喷到菇体上,以防烂菇。光线要求以在棚内看报纸不累眼为宜。

 

  菇农经验:青州市东夏镇夏家村菇农李永堂在金针菇发菌、出菇阶段,改原来的卧式立体栽培为地平面栽培,改两头出菇为单头出菇的种植模式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卧式立体栽培模式,即把菌袋一层层地摞起来,每行放置七层菌袋。“这种模式弊端很多,存在通风差,料温不易控制,发菌时间长,菌龄长,生产出的金针菇菇体弯曲,长短不齐,商品性差,价格也低,”李永堂向记者介绍说。

 

  改卧式立体栽培为地平面栽培,即将接好种的栽培菌袋成排地摆放在畦面上(一般10个菌袋为1排)。改两头出菇为单头出菇,即仅在菌袋上方敞口出菇。

 

  实践证明,该法优点突出,一是通风方便,料温容易控制,有利于提高金针菇的商品性。二是接受光线均匀,因金针菇具有向光性,李永堂每亩地设置6盏23瓦的节能灯,光线柔和均匀,有利于金针菇向上生长,菇体直立挺拔,长势好。三是菌袋放置于地平面上,由于地温恒定,能够始终保持适宜恒定的料温。如果料温忽冷忽热,则菇体长短不齐;温度过高,则子实体变干变细,萎缩不长。四是由于通风好,实行地平面栽培的金针菇极少上细菌性病害。一般杂菌都是由于通风差、温度高、湿度大而引发的,通风能降低棚内湿度,而且还能及时排出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五是喷肥易操作。利用地平面栽培的金针菇补水补肥方便,能够及时补充营养液,原则上头茬出多少菇就补多少营养液,而且喷肥后容易被菇体吸收利用,使菇体强健,这对于后期产量及品质的提高都有好处。六是防止杂菌污染。利用地平面栽培的发现一袋菌袋被污染后,能立即挑出来带出棚外,可以最大限度防止绿霉等杂菌交叉感染。

 

  采用该法发菌、出菇,在管理上需特别注意两点:一是先覆膜再通风。不管是发菌期还是出菇期,通风应在夜间进行,而且是拱棚两侧通风。通风时,先用宽为1.5米的塑料薄膜将菌袋遮盖起来,目的是保湿。白天,再将膜揭开,利用菌丝生长。二是敞口搔菌。在观察栽培菌袋发菌过半后,便可敞口搔菌,刺激出菇。方法:慢慢打开栽培菌袋口,用汤匙将老菌种块和菌皮刮去,通过搔菌可使子实体从培养基表面整齐发生,提高商品性。

 

        病害防治

  在金针菇生产中,易因各种栽培措施不当而引起一些生理性病害,在此提醒菇农朋友加以正确识别与防治。

 

  一、菌袋料面出现白色絮状气生菌丝。

  原因:1.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湿发菌阶段空气湿度不足。2.搔菌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通风不足,延长了菌丝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时间。

  对策:1.调整栽培用量含水量。2.提高发菌阶段空气的相对湿度,防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膜。此外,还要做好催蕾阶段室内的保湿与通风工作。

 

  二、搔菌3天后不见料面菌丝恢复。

  原因:菇棚内小环境的空气过于流通,菌袋料面覆盖物(塑料薄膜)未盖严。

  对策:集中处理,用冷开水在2天内连续轻喷2~3次,使料面湿润,喷水10分钟后再覆盖,保持覆盖物与料面之间的空气有较高的湿度。

 

  三、菌袋料面呈黑色潮湿状。

  原因:1.直接将生水喷洒于料面。2.薄膜长时间覆盖料面,引起膜上的冷凝水回滴,导致菌丝萎缩,料面变黑。

  对策:用灭过菌的小刀挖去发黑的培养料,重新保湿发菌。

 


                                                               

  • 关键词搜索: 金针菇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