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解析豆类蔬菜的四大病状

时间:2009-12-04 来源:  作者:
  

  烂荚、烂蔓子、红根、落花落荚是豆类蔬菜上常见的四大病状,也是豆类蔬菜生产管理中最令菜农头疼的四大难题,尤其是进入冬季后,棚内湿度大,此类现象发生的尤其严重。这一期咱就对此逐一进行分析。

 

         病状之一:烂荚

  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暖和的春天,豆类烂荚问题经常弄得菜农焦头烂额。防治措施也采取了不少,但由于可导致豆类烂荚的病害很多,这些病害又不能简单地用一两种药防治,因此很多种豆类的菜农一到了病害高发期,对防治烂荚从心里有些打怵。

 

  当前来看豆类烂荚的症状主要有:

  (一)豆荚表面生有褐色的细密连片斑。

  若刚开始发生时,果面出现暗色水浸状不规则的病斑,后来病斑扩展迅速,且变为褐色。病斑表面没有菌丝、霉层。

  出现上述发病情况的病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性叶斑病。另一种则是细菌性疫病。

  对于这两种病害,应以预防为主。药剂可选择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进行预防。发病时喷洒新植霉素3000倍液或中生菌素2000倍液等进行防治。由于天气变冷后,棚室通风时间有限,棚内温暖湿润的环境更有利于细菌性病害的发生和侵染,一旦发病后,建议喷药间隔时间不要过长,一般5天即可,喷药时最好地面也要喷洒,直至病情得到充分控制。

  提醒:冬季棚内高湿的环境是细菌性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所以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提温排湿,创造不利于细菌性病害发生的棚室环境。

  若荚果病斑为四周隆起、中间凹陷的褐色或黑褐色连片病斑,湿度大时溢出红色黏稠物,则为炭疽病侵染所致。

  防治此病可选择25%溴菌腈500倍液或30%苯噻氰1200倍液或百菌清600倍液。

  提醒:由于豆类对炭疽福美和铜制剂较敏感,用药时需注意降低浓度或不用。

 

  (二)病荚呈淡褐色软腐,表面生灰霉。

  这是灰霉病侵染所致。灰霉病是导致豆类烂花烂荚最为严重的病害,尤其是在冬春低温季节,豆类爬满架后。

  灰霉病多从残花开始侵染,后扩展到荚果上,所以说防治灰霉病的关键就在花上。因此,防治豆类灰霉病的首要措施就是拾花。在豆类荚坐住后及时将荚上的残花去除,但挨个拾花非常麻烦,菜农可采取晃蔓或摇蔓的方法,个别在豆荚上摇不下来的花再拾去。

  还要及时去除底部老叶、病叶,加强通风,不给灰霉病创造有利的发病条件。

  药剂防治灰霉病,包括喷施和烟熏两种施药方式。

  提醒:由于豆类很娇嫩,在施药时,要充分考虑到它对药剂的敏感程度和灰霉病菌的抗药性。喷雾防治,可选用扑海因1500倍、腐霉利1500倍液等药剂轮流喷施防治。熏烟防治,可用菌核净,但熏棚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亩用量不要超过150克。

  另外,豆类对乙霉威、施佳乐等药剂也很敏感,也要减量使用或不用。

 

        病状之二:烂蔓子

  豆类分枝性强,爬满架后,侧枝和主蔓经常拧成一缕,造成田间枝叶郁闭。在棚里低温高湿时经常发生烂蔓子的情况,由于主蔓和侧蔓拧在一块,所以一旦发生烂蔓子,常是一缕蔓子全烂了,致使豆类大幅减产。

  生产中,造成豆类烂蔓子的病害主要是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以及细菌性病害。

  菌核病和灰霉病所致的烂蔓子,腐烂处常有灰色霉层或白色菌丝;炭疽病所致的烂蔓子,病斑凹陷龟裂,呈褐色细条斑,病斑连合呈长条状。而细菌性病害所致的烂蔓子,腐烂处呈现“臭哄哄、黏糊糊、烂糊糊”的发病典型特点,但细菌性疫病例外,茎上病斑呈条状红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绕茎一周后,上部茎叶萎蔫枯死。

  防治豆类烂蔓子,建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即:

  全面防治。在冬春季节,棚内低温高湿时及时、全面喷洒药剂进行全棚防治,如百菌清600倍液或异菌脲500倍液混加农用链霉素2000倍液等等。

  重点防治。发生烂蔓子后,应及时用药剂或细干土进行涂抹防治。首先把病患处用刀子将病斑刮拭干净。然后用药剂或细干土涂抹。若是菌核病或灰霉病所致,则用菌核净或异菌脲涂抹即可。若是炭疽病侵染所致,可用高浓度的溴菌腈涂抹即可。若是细菌性病害所致,可用高浓度的铜制剂进行涂抹如DT等。

 

         病状之三:红根

  “红根”是豆类蔬菜根系遭受不良环境或者感染病害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生理现象。根系表皮粗糙、皲裂、甚至干枯腐烂;毛细根很少甚至没有新根,植株生长变缓,叶片由下而上变黄,生长势减弱,落花落荚严重,甚至萎蔫死棵。

  生产中,造成红根的主要原因有生理性伤根、炭疽病以及疫霉根腐病等根部病害。

 

  (一)生理性伤根

  由于豆类根部对外界环境变化较敏感,冬季常会因浇水、施肥不当所致伤根而出现红根现象。或遇到长时间的连阴天气,棚内地温很低时,豆类也会出现红根现象。

  针对发病原因,建议,冬季浇水时要选择上午10点之前浇水,浇水量根据土壤墒情而定,不要一次性浇水量太大。随水冲肥一次量也不要太大,生物有机肥一般一亩地用20-40斤即可,冬季不要冲施复合肥等化肥。

 

  (二)炭疽病

  若是炭疽病所致红根,建议及时用药灌根防治,如溴菌腈等药剂防效都不错。

 

  (三)根部病害

  根部病害侵染豆类,轻则出现红根,重则死棵,如枯萎病、根腐病等。

  枯萎病:一般在豆类开花期开始发病,根部变褐色,皮层腐烂引致根腐,病株大量枯死。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感染,后进入维管束,扩展到植株顶部,引起植株萎蔫。

  根腐病:主要侵染根部或茎基部,发病时下部叶片变黄,病部产生褐色或黑色斑点,多由侧根蔓延至主根,致使整个根系腐烂或坏死。病情扩展后侵染茎部,主根全部染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或枯死。该病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

  这些都是土传病害,由于连年种植豆类,导致土壤病原菌基数较大。因此防治上首先要注意土壤消毒。鉴于当前地温低,豆类生根慢的情况,可利用生物菌肥预防病害、促进生根的功效,穴施生物菌肥,一般情况下亩用量80-120公斤即可。为巩固防效,可灌施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或50%根腐灵800倍液。

  提醒:豆类出现红根时,表明根系已不健康,为减小其对生产的影响。应在采取上述防治方法的同时,灌施生根剂,促进扎新根。

 

        病状之四:落花落荚。

  豆类落花落荚是生产中的一大难题。若棚室温湿度管理不合理或出现缺素或药害等情况时,都会出现落花落荚的情况。因此,建议:

  控温要有数。豆类落花落荚,大多是因为棚内温度过高或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根据豆类的生物学特性,管理上既要防高温危害又要防低温伤害。豆类开花坐果期白天最适宜的温度应为20-24℃,最好不能超过24℃,超过28℃时则容易导致落花落荚。夜间14-15℃最为适宜。由于当前,连续阴雨雪天是造成豆类落花落荚的最关键因素。连续阴雨超过4天,花荚不保。若连续阴雨天气低于4天,合理管理可保花保荚。可通过设“棚中棚”措施提高棚温,保花保荚。

  浇水要有度。豆类花期浇水,一直提倡“干花湿荚”,这需要有一个度。如花期浇水过多,土壤湿度过大,或花期土壤过于干旱,都能造成豆类落花落荚。因此,豆类花期浇水应视墒情灵活掌握,一般情况下,豆类出苗后到开花前要以控水为主,如果土壤墒情需要,可在临开花前浇一次水,以供开花所需,然后一直到荚果形成初期再浇水。花期原则上不浇水,但在土壤过于干旱时可采取轻浇一小水或喷洒清水的办法,以防豆类因水分供应不足而落花落荚。

  花前要补硼。生产中,硼肥缺乏是造成豆类落花落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豆类花前期一定要补足硼肥,等到花开或花落时补充硼肥就晚了。可喷施硼砂600倍液或速乐硼1500倍液。需要强调的是,土壤过于干旱常致根系吸肥能力受阻造成缺素,控制合理的土壤湿度也是避免缺素的重要方面。

  用药要合理。由于豆类对药物敏感,药害常造成豆类落花落荚,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用药。无论施用什么药剂,都要注意浓度配比要科学合理。另外,上文提到的铜制剂、炭疽福美、施佳乐等药剂一定不要在豆类上喷施。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