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今冬小麦苗情及管理意见
耙耱镇压 压实土壤 控旺促弱
——今年我省小麦苗情及冬管意见
一、墒情
2009年7~9月我省南部麦区降雨量高于去年。临汾市7~9月降雨量为249.7mm,较去年同期多40.9mm,9月中旬降雨量 达33.5mm,10月降雨量为16mm。目前土壤墒情较好。据11月5日测定临汾市尧都区旱地麦田0~20cm、20~40cm、40~60cm、60~80cm和80~100cm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3.15%~14.5%、13.69%~15.1%、14.31%~15.1%、13.64%~14.61%和13.65%~14.59%;水地麦田为:13.64%~14.07%、16.25%~16.85%、17.37%~18.32%、17.13%~18.81%和17.16%~18.5%。11月10日开始我省普降中到大雪,再次补充了土壤墒情。
二、苗情
今年我省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去年,据调查旺苗、一类苗、二类苗和三类苗的比例为0.6:6:3:0.4,好于去年同期的0.3:4:4.6:1.1。旺苗中旱地所占比例略大,弱苗较少,水地旺苗比例较小,晚播弱苗比例较大。旱地旺苗集中在9月20日以前播种田块,水地集中在9月25日前播种或10月3日左右播种灌水较早田块;晚播弱苗主要集中在10月10日后播种的水地小麦,苗期长达12~13天,且在1.5~2叶龄时遇到低温冻害,目前仅为2~2.5叶龄,此次降雪低温过程加大了冬前培育壮苗难度。
三、冬前管理措施
目前我省土壤墒情较好,此次中到大雪,进一步补充土壤墒情。为节约开支,部分麦农可能放弃冬浇,因此要弄实土壤、促进次生根喷发,在降雪消融后,不论水地、旱地全部适度耙耱镇压一次。同时降雪过程有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今年我省小麦冬前管理主要目标是:控旺促弱,全面提升苗情,为来年小麦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1、播种过早,分蘖3~4个、亩总茎数80万以上的旺苗田,应控上促下,采取重耙耱镇压或中耕断根,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促进次生根生长,防止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过度消耗。
2、亩总茎数60~80万的一、二类麦田,虽属壮苗,但土壤墒情好,一旦温度回升,仍有旺长可能,也应采取耙耱镇压,弄实土壤、促进次生根的生长发育,适当控制地上部分生长,减少失墒。
3、晚播弱苗是目前小麦管理的重点。晚播弱苗因播期较晚,积温不够,苗弱蘖少,甚至无次生根和分蘖,长势较弱,生长缓慢,群体偏小,这类麦田一般应不浇冬水,晚浇春水,浅中耕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苗生长。11月1日~3日的低温,晚播麦田冻害较重,多采取了提前浇水,以水提温、以水提肥,促进生长,并且抵御了这次低温?雨 雪过程的影响。雨雪过后,天气放晴气温升高,墒情合适,应尽早浅锄划松土,增温保墒,提高地温,促进生长;其次进行冬季镇压或轻耱,以压碎田间坷垃,弥补裂缝,弄实土壤,保墒御寒,确保安全越冬;另外晚播弱苗因苗小根少,从土壤中吸收养分能力差,可在晴天叶面喷施尿素或叶面肥,促进养分吸收和苗情转化。
4、做好病虫害监测与冬前杂草防除。这次降雪对控制病虫害发生极为有利,但仍须做好病虫害越冬基数监测,以便对来年病虫害发生趋势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预报。今年我省10月上旬气温偏高,小麦播后土壤墒情一直较好,这为麦田杂草出土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调查来看,旱地麦田杂草密度高于去年。因此,应抓住冬前防除的有利时机,进行一次彻底防除,以减少争光争肥。防除应选择日平均气温5℃以上的晴天进行,阔叶杂草可选择2,4-D丁酯、巨星、苯黄隆等除草剂;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较多的麦田可选择骠马进行防除;恶性杂草节节麦可选择世玛、阔世玛进行防除。对禾本科杂草与阔叶杂草混生的麦田,选用对症药剂混喷防除,但混喷药剂均应适当减量,以防药害发生。防除喷雾一定要均匀、周到,切忌遗漏和重复喷雾。遇到气温过高或寒潮来临应停止防除。
5、严禁畜禽啃青。畜禽啃青会减少小麦光合面积,严重影响干物质的生产和积累。啃青损伤植株,使抗冻耐寒能力大大降低。啃青后,分蘖幼穗分化开始时间晚,穗粒数减少;茎秆纤弱,易倒伏,成熟期推迟,千粒重大幅度降低,对产量影响较大。因此各地要采取措施杜绝啃青,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小麦到底要不要浇冻水
小麦浇冻水是在过去的生产条件下形成的一项传统技术。过去冬季气温低,土地瘠薄,不利于培养冬前壮苗,小麦抗冻能力较差。早期品种抗旱能力差,加之以前水资源相对充裕,因此生产中一般普浇冻水。在当时生产条件下,适期浇越冬水可保证小麦冬季有适宜的水分供应,巩固冬前分蘖,稳定地温,压实土壤,防止冻害死苗,有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
一、小麦不浇冻水的依据。与过去相比,现在生产及气候条件有了明显的变化。我省是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多年来粮食生产是以超采地下水为代价的,年均超采地下水40亿立方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长此以往,粮食生产能力难以维持。
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气温普遍升高,干旱呈加重趋势,因此应大力发展节水小麦生产技术,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2.现在农田土壤肥力普遍增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小麦适期播种面积大,容易培育壮苗。
3.小麦新品种抗旱能力明显增强。经多年试验及大面积生产验证,目前并非所有麦田都要浇越冬水,不浇冻水小麦同样能安全越冬,实现小麦高产。
二、如何确定小麦是否需要浇冻水。是否浇越冬水应根据不同麦田情况决定。
1.小麦播种时深层底墒充足、秸秆还田及整地播种质量高、土壤地力基础较高、播期播量合适、播深适宜、播后很好镇压,冬前苗情达到壮苗标准,这样的麦田不浇冻水即使遇特大冬旱年也可安全越冬。
2.遇以下几种情况小麦则要浇冻水:未浇底墒水,抢墒播种,深层底墒不足时。那么,生产中如何确定小麦底墒是否充足呢?
一般小麦播前浇水造墒后?浇水量45~50立方米/亩 ,能蓄足底墒。在不浇底墒水情况下,要结合当年夏季降水情况及夏玉米田灌水情况而定,夏玉米生长期间是否灌水对下季小麦底墒影响明显,甚至上年小麦灌水次数多少对下年小麦底墒也有明显影响,因此要根据情况综合确定。整地质量不高,秸秆多,播后未镇压,地不实的麦田需浇冻水。此外播种过浅、地力瘠薄的地和保水性差的沙土地也应浇冻水。总的来说,浇冻水只能作为一项补救措施来应用,没有必要作为一项关键技术来运用。应该在生产中提倡,首先夯实播种质量关,逐渐减少浇冻水的面积,实现大面积的节水高产。
三、合理确定浇冻水时间。需要浇冻水的麦田,应掌握好浇冻水的最佳时间。冻水浇得过早或过晚均不利。小麦冬灌过早,气温偏高,蒸发量大,不能起到保温增墒的作用,长势较好的麦田,还会因水肥充足引起麦苗徒长,同时由于土表板结龟裂严重,损伤小麦根系,加剧土壤蒸发,易造成冻害。冻水浇得过晚,如果当天水不能渗完,易造成地表结冰,麦苗在冰层下易窒息而死亡,或形成冰块,抬起土块,拉断麦根,吊死麦苗。适宜的浇冻水时间应在夜冻昼消,日均气温3℃~5℃?11月底至12月初 时浇为宜。
小麦越冬注意啥?
查苗补种 由于漏种、欠墒、地下害虫等原因,造成缺苗断垄的,及时查苗补种,将补种的麦种在冷水中泡24小时后晾干播种,确保苗全苗匀。
消灭苗期病虫害 常见苗期病虫有土蝗、飞虱、地下害虫、叶锈病等,一旦发现及时防治。
压倒针 小麦进入三叶期以后,种子胚乳中的养分耗尽,幼苗要依靠自身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供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促根增蘖的关键时期。压倒针是一项有力的措施,即在三叶期镇压一遍,起到控主茎、促分蘖、控地上、促根系的作用。
挠麦松土 分蘖期遇雨,应及时挠麦松土,有利于破除板结,促进根系生长。对于旺苗,应深挠(7厘米以上),可起到断根控旺的作用。盐碱地小麦,应做到雨后必锄,防止返盐危害麦苗。
“盖被”有防寒保苗效果 在小麦进入越冬期后进行,过早,会将麦苗捂黄;过晚,叶片受冻,操作也困难,达不到预期效果。冬灌后,在挠麦松土的基础上,用竹耙在大行中顺垄把土搂盖在麦苗上,盖土2厘米左右即可。这项技术措施能稳定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确保小麦带绿越冬,减少地面龟裂,弥补裂缝。
轧压镇压 “盖被”后至返青前要轧麦1~2次,轧碎坷垃,使土壤细碎、紧实,有利于消除板结、龟裂,保温保墒,并可拉土弥缝,防止土壤漏风。这是抗旱、抗寒保苗的又一重要手段。
安全越冬四招鲜
覆盖秸秆(草)冬前在旱地小麦行间,每亩撒施300~400公斤麦糠、碎麦秸或其它植物废弃物,既保墒,又防冻,腐烂后还可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是旱地小麦抗旱、防冻、增产的有效措施。据测定,免耕麦覆盖草比未盖草的中午12时土壤温度有所下降,夜间24时和早晨8时的土壤温度均高于未盖草田,表现为散热速度慢,保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小,对越冬麦苗抗寒防冻起一定作用。
盖粪 在小麦进入越冬期后,顺垄撒施一层粪肥(群众称之为“暖沟粪”),可以避风保墒,增温防冻,并为麦苗返青生长补充养分。盖粪的厚度以3~4厘米为宜;粪肥不足时,晚茬麦田、浅播麦田、沙地麦田以及播种弱冬性品种的麦田要优先盖。
壅土围根 在越冬前、麦苗即将停止生长时,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麦越冬期受冻;冻害严重的年份,效果尤为明显,一般可增产5%~10%。
喷施矮壮素 在小麦越冬期发生冻害时,用0.3%~0.5%矮壮素溶液喷洒麦苗,可抑制植株生长,抗御或减轻冻害发生。
冬季浇尿可增产
冬季积尿浇麦是一项传统的增产措施。据测定,人尿中一般含氮0.5%、磷0.13%、钾0.19%、有机质3%。因此,小麦浇尿后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等速效养分的含量,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发育。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冬季每亩浇施250~500公斤尿,一般可增产25~50公斤小麦,效果十分明显。
小麦浇尿的具体时间,一般从“立冬”开始,至“清明”结束,但以封冻后到解冻前这段时间为最好。在土壤封冻前,一天之内随时都可以浇,但必须对等量清水稀释,以防烧苗;封冻期间要在中午或下午天气晴暖、土壤解冻时浇,不用对水稀释,可以直接浇。
小麦浇尿的方法很多,最好采用耧施或开沟浇施,施后立即覆土;如果泼施,施后要及时划锄松土,破除板结,以利保肥保墒。浇施数量,一般掌握每亩500~750公斤,最多不超过1000公斤。浇施过多,在墒情差的地块容易烧苗。
有些麦田冬季不能浇尿。一是有雪覆盖的麦田不能浇。因为浇尿后积雪融化,地温突然下降,麦苗容易受冻;二是盐碱地麦田不能浇。因为人尿中含有盐分,浇入麦田会增加土壤含盐量,对麦苗生长不利。
苗期病虫早预防
锈病 小麦出苗后15~20天,选择具有发病条件的麦田进行调查,当病叶率达到10%,且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立即喷洒禾果利或三唑酮进行防治,即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发现一株防一片,发现一片防一块。
纹枯病 从小麦苗期至抽穗期均能发生。苗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地下部分,出苗后危害小麦的地下茎,出现褐色病斑或椭圆形病斑,并向上发展,每亩用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或20%井冈霉素40克对水50公斤顺垄喷施,效果很好。
全蚀病 病原菌在小麦苗期即能浸染,出苗后20~30天是浸染高峰期。对于过去发生过小麦全蚀病的地块,每亩用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0%粉锈宁乳油120~200毫升对水40~50公斤,顺垄喷洒幼苗,能显著降低小麦穗期的发病率。
麦蚜 除能直接为害造成小麦减产外,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等。当蚜株率超过5%,百株蚜量10头左右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蚜虱净25毫升或大功臣20克或吡虫啉20克对水40~50公斤,顺垄喷雾,效果很好,并能兼治小麦红蜘蛛。
地下害虫 主要有蝼蛄、蛴螬、金针虫等。据观察,蝼蛄为害时,将麦苗嫩茎咬成乱麻状,断口不整齐;蛴螬为害时,将麦苗根茎处咬断,断口整齐;金针虫则钻食麦茎嫩心,被害部呈乱麻状,但外皮仍连在一起。小麦出苗后30天当死苗率达3%时,立即进行施药防治。可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50%辛硫磷0.5公斤对水60~75公斤,顺垄喷浇麦根处,对蛴螬和金针虫有特效。
- 关键词搜索: 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