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盐碱的玉米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时间:2009-11-10 来源: 作者:
“怎样才能让作物在曾经无法种植粮食的盐碱地上茁壮生长”、“盐碱地里种出的粮食到底营养价值怎么样”……本报9月10日刊发《盐碱地里长出玉米棒子》的报道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读者纷纷致电本报记者,希望进一步了解情况。对此,记者昨日又专访了全球染色体杂交技术发明者、深圳科学家朱培坤,请他为读者进行“解密”。 抗盐碱杂交玉米
遗传育种五六代
“我在盐碱地上种植成功的作物,都含有大米草的染色体。”朱培坤告诉记者,在陕西盐碱地试验成功的杂交作物是“大米草—玉米”。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大米草特别耐盐,适生于海水正常盐度为35%、土壤含盐量为20%的中潮带。大米草耐碱力的初步试验表明,在碱土pH值位于l0.5~11的区间里,大米草的茎、叶仍保持青绿。同时,大米草还耐水淹。
朱培坤告诉记者,他将大米草的染色体作为供体导入玉米受体细胞,采用染色体杂交技术,让大米草染色体和玉米染色体发生染色体杂交,从而分化杂交后的细胞获得的染色体杂交植物大米草—玉米,经过5~6代的遗传育种,得到遗传稳定的大米草—玉米。
在5~6代的遗传育种过程中,朱培坤用一定浓度的盐水和盐碱地进行筛选,挑选出具有强抗盐碱能力的大米草—玉米。在染色体杂交过程中,将大米草抗盐碱的群体基因不但导入玉米细胞,而且重组和杂交在玉米的染色体上,这样培育的“大米草—玉米”就会具有抗盐碱的能力。
杂交玉米营养
赛过普通玉米
“我曾经对大米草部分营养成分进行了7个月的分析,发现大米草粗蛋白含量在旺盛生长抽穗之前最高可达13%,盛花期下降至9%左右,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大体与粗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粗灰分与钙的含量在秋末冬初比春夏高1倍。十种必需氨基酸与国外有代表性的禾本科牧草的平均含量相比,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高于平均水平。”朱培坤说。
朱培坤告诉记者,大米草总体来说营养丰富,并且它和玉米的营养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大米草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杂交获得的大米草—玉米,其总体营养水平得到提高。
全国盐碱地推广
年产粮达8亿吨
陕西蒲城县农业部门科技人员通过多年对朱培坤的染色体杂交技术进行实验,现在已完全可以在中、低度盐碱地上对“大米草—玉米”进行量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面积为9.5438亿公顷,我国为9913万公顷,其中有60%到70%是轻度或中度盐碱地,也就是说大概有10亿亩可以种植“大米草—玉米”。
“如果全部种上大米草—玉米,进行适当的密植和保障施肥,那么估计亩产能达到1000公斤。”朱培坤根据大米草—玉米的产量经过测算,全国可耕种的10亿亩盐碱地,除去道路和其他设施花上2亿亩,其余8亿亩盐碱地每年可产粮食8亿吨。
“我们现在除了大米草—玉米以外,大米草—水稻也杂交成功了。”朱培坤告诉记者,他在山东进行的“大米草—水稻”杂交技术也得到了成功,今后盐碱地上可推广的作物品种将进一步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