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科技创新让矮败小麦育种技术成果惠及亿万农民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12月12日,本网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讨会获悉,中国农科院牵头已建立了全国矮败小麦研究利用协作网,组织国内有关小麦育种科研教学单位,开展协作与联合攻关,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加快矮败小麦育种技术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惠及亿万农民。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刘秉华研究员介绍说,矮败小麦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宝贵遗传资源,它既保留了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的特性,在应用时又无需对育性进行鉴定,而且轮选群体株高容易得到控制,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利用其可以进行复合杂交、阶梯杂交、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选育出各具特色的适合不同生态地区的小麦新品种。   刘秉华告诉记者,矮败小麦轮选群体是新品种的加工厂和孵化器,矮败小麦技术是选育小麦新品种的高效育种技术平台。矮败小麦创制以来,国内先后有50多家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了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技术,共选育出小麦新品种1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其中,利用矮败小麦技术选育出来的“轮选987”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适应范围广的特点,在国家小麦黄淮区域试验中,创造了单产715公斤的最高记录。在近3年的推广示范中,高肥水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5%以上,一般肥水条件下,增产幅度超过了20%。   专家认为,矮败小麦这个独特的遗传资源属国际首创,该项研究创新性强、实用效果好,发展潜力大,总体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将其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   与会专家建议,国家应设立矮败小麦研究专项,组织全国各主要麦区优势育种单位,以矮败小麦技术为核心,吸收分子育种的最新成果,通过信息共享,材料和群体交换,选育适合不同生态地区、满足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全面提升我国小麦育种水平。   研讨会上,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陈凤秀透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科技工作将在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协作网络。以农产品为单位,联合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科技力量,建立跨单位、跨区域的科技协作网络,促进产学研的紧密衔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科技协作网络在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中的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效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二是创新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机制。按照“提高创新能力、引领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稳定支持、适度竞争”的原则,设计项目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先立项、后编制可研报告和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科研信息平台,探索项目的公开公示制度。   三是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把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单位紧密联系起来。农业部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快协作网络建设步伐,充分发挥部内行业司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贴近生产、了解生产的优势,逐步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集中优势、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四是实施奖励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通过“中华农业英才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奖励措施,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加速转化,调动科技人员深入生产实际,解决生产问题的积极性,弘扬“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农业科技创新文化,激励农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