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出粮食可放心吃 航天育种:中国对人类的独特贡献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尊敬的编辑同志:我是一位农民,今年已经75岁了。我这一辈子还剩下最后一个心愿,就是把我们这里农户种植的薏米种子放在咱们国家的卫星上,希望从太空回来后,能够增加产量。”
这是辽宁省灯塔市罗大台乡邵红上崖子村村民吴伯侯老汉日前写给《中国航天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介绍说,薏米可是个好东西,被称为米中“人参”,既可食用,也可入药,国内外的需求量很大,但就是产量太低,因而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千千万万与吴老汉有着共同心愿的农民,期盼能有更好的作物新品种,种出更好的庄稼,获得更好的收成。
令人欣慰的是,广大农民朋友的愿望正在变成现实。9月9日,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装载了9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包括水稻、麦类、玉米、棉麻、油料、蔬菜、林果花卉和微生物菌种等152个物种。10月13日,农业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启动会”,农业部危朝安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以及有关专家,和来自全国25个省(区、市)132个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210多名科技工作者共商航天育种方案。此次会议决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组织全国航天育种科研单位,全面开展地面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