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新通道”带来福音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湖北日报讯   记者吴志远 通讯员章秀德 钟平 实习生王美成 白璐   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旧的农业推广体制难以为继。农业科技,如何传递到户,成为摆在我们这个农业大省面前的当务之急。   为此,农业部组织的一项重大试验,从去年开始在我省4个粮食主产县展开,今年又扩大到10个县。   经过两年经验积累,以培植“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中心的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11月初,记者就此到武穴、孝南、曾都等地进行了深入调查。   “田秀才”为何难找   今天的农民,越来越依赖专业人员的指导:层出不穷的新品种、不断更新的耕作技术,农民越来越难以凭借个人经验去取舍和掌握。   以往,我省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落实,走的是从“乡镇农技站—村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农户”这样一个流程。   当前,现实又怎样呢?4日,孝南区农业局副局长舒月平讲了这样一件事:   今年,稻飞虱防治当口,政府至少3次召集各村支书,要求督办防治。   区调查组在杨店镇发现一块路边田,稻飞虱异常严重。周边农民告知,是村支书家的。费了好大劲找到支书,一问才知道:该支书还有份不错的工作,没把家里那几亩田当回事。   这件事影响恶劣,但并非特例。很多地方农业科技到了村干部手里,就传不下去了。   曾都区何店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王洪金分析:“如今,村干部数量减少、待遇偏低,没精力也不愿费劲去管农技推广。”   农技人员又在做什么呢?武穴市石佛寺农机推广中心主任廖继雨说:“近年来,农技推广人员变动大,收入偏低,根本无法专心下基层为农民服务。”   结果,很多农民想学新技术,但不知该找谁?   “新通道”带来福音   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它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要为农民找到新的老师。   那些文化程度高、种田水平高、生产规模大、乐于助人的农民,于是被挑选出来,作为“科技示范户”,成为重点扶持的对象。   示范户学到技术后,再传授给其他农户,成为农民的身边老师。   年初,省农业厅厅长陈柏槐承诺,全省示范户年内要达到15万个。随着这一工作的实施,一个由“专家-农技员-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组成的农业科技入户“新通道”,正在全省建立。   效果初步显现:在1000名示范户带动下,水稻轻简化栽培、水稻保优栽培等先进技术,去年在武穴市2万农户中,迅速得到应用。早稻平均亩产,比前三年增产26.7%,晚稻则增产15.94%。   该市农业局副局长郭治城说:“示范户从农民中来,能用农民熟悉的方式,有效推广新技术。”   省农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邓干生评价:“示范户正成为连接专业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快速转化通道。”   不求“一药医百病”   “科技示范户”这一模式,能否彻底解决农技推广进村入户难呢?   郭治城认为,“一药不能包治百病。”他说,随着青壮年农民大批进城务工,种田农户分化为4种类型:   主要劳力在外打工,老弱妇孺留家种地的留守型;掌握较多田地资源的专业型;离土不离乡,农业不再是主要收入的兼业型;家里有1至2个主要劳力种田的正常型。   示范户模式,对于专业型和正常型农户最有效,他们有掌握新技术的欲望和能力,部分留守型农户也能受益。   而兼业型和相当一部分留守型农户,则盼望出现社会化服务组织,直接包揽农田技术活。   舒月平说:“今年稻飞虱肆虐时,很多务工农民认为,为多收几百元,花大代价回家打药防治,不值。”   民间农技服务组织因此大量涌现。孝南区一些农民组成机防队,以每亩田打一次药收5元钱的价格提供服务,大受农民欢迎。   该区有10万亩农田,依靠这种方式,逃过了那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虫灾。   舒月平认为,对于其他社会力量进行农技推广的也应鼓励。   如新品种和新农资的推广,这两项农民最需要的农技服务,当前就主要靠农资经销商在政府引导下完成。   对这部分力量,要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减轻公益性推广体系的负担。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