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青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赫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青岛新闻网2006年8月15日报道:近年来,青岛市市瞄准国家农业科技的发展战略目标,多措并举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先后培育出93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取得了378项科技成果,为青岛市乃至全国农产品整体实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专家认为,青岛市目前的农业综合创新能力已经达到了上世纪末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为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青岛市各农业科研单位紧扣时代脉搏,不断研究、推广新的科技成果,使“粮囤子”、“菜篮子”、“果盘子”、“花瓶子”等众多领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高科技项目中,青岛市农业科技人员成功培育出我国首例和第二例克隆牛“康康”和“双双”,又推出了全国首例克隆牛移植犊牛新技术,使克隆牛自繁后代获得成功;人工模拟合成的“银果”和“银泰”系列仿生杀菌剂,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在蔬菜和果品领域,青岛市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出新型蔬菜“甘白”和“春艳”早熟桃,其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选育出的华南型系列黄瓜杂交品种,成为我国黄瓜三大系列品种之一。青岛市还通过新品种的选育,使番茄、辣椒、圆葱、南瓜、菠菜等,实现了进口种子的国产化和出口蔬菜品种的专用化。在花生育种上,青岛市育成了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花育”19、20、21和23号新品种,为花生增产和出口创汇奠定了基础。在此前,青岛市还曾经推出了世界领先的色素辣椒专用品种和苹果矮化、苹果砧木等新技术;培育出全国第一个大白菜杂种品种和“早乔纳金”中熟苹果品种。红富士苹果、巨峰葡萄、灯笼柿、圣女果、无刺黄瓜,包括蝴蝶兰、满天星等鲜花以及畜牧业中的“PIC猪”、高产奶牛等优良品种也都是青岛市农业科技的杰作。   农业科技能否实现与农业经济的有效对接,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青岛市采取了多种方式,主要包括:组织实施了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2003年,青岛市财政投入经费200万元,此后每年市本级财政投入都以50%额度增长,以促进工程的实施。3年来,共组织实施了50多个项目,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累计增加社会效益约8亿元;同时,试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40多个,辐射带动20多万亩;此外,全市还创造性地开展重大农业技术推介发布活动。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对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广泛征集和筛选,经有关专家充分论证,选择20项与青岛市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作为重大农业技术,选择粮油、蔬菜、果茶花卉和畜牧养殖类优良品种70个,作为全市农业主推品种向社会公布。   这些举措为青岛乃至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甘薯原本是最低档的农作物之一。但青岛市培育的“青农2号”却拥有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等优势,在全国推广了2250万亩。过去,草莓只能在每年的4月成熟,而且产量低。青岛市科技工作者进行的“草莓周年生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得成功后,实现了草莓的周年生产,仅在青岛市就推广了1万多亩,累计为农民增加收入2.8亿元。茶叶是青岛市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但在过去,青岛市的茶叶质量一直不稳定。于是,科技人员发明了利用樱桃、银杏、石榴等高效经济树种和茶叶进行间作的新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累计创造社会效益2.4亿元。   目前,青岛市许多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处领先地位。其中,水产品每年的出口量近30万吨,居全国各城市之首;花生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肉鸡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蔬菜出口占全国总量的20%。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