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让北京市平谷大桃沉甸甸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桃乡平谷夏各庄镇,大桃温室。最后一批温室桃刚刚摘完,果农屈海全翻着账本,一亩三分地的温室大桃,收入突破10万元,其中一棵有23年树龄、被周围乡亲称为桃树王的大久保,收入超过3万元。
桃树怎么会摇下这么多钱?屈海全拍拍树干说:“这全沾了科技的光。”屈海全是平谷区科技示范户。他的大桃反季节栽培用上了几十项示范技术——稳定树势、改良土壤、果品增甜着色、生态植保……仅是桃树王的施肥套餐,就有腐熟有机肥、豆粉、鱼骨粉多种,在果实膨大期,桃树王甚至喝了250公斤牛奶稀释液。
去年,平谷区22万亩大桃总产值3.66亿元,亩均效益达到1663.6元,已经达到了全国最高。可屈海全的一棵桃树就能创造将近20亩桃园的效益。
决定大桃产值的,是产量和价格两条曲线。大桃规模和效益都领先全国的平谷,这二者都已基本稳定,新的效益增长点在哪里?
在自然规律和市场价值这两条曲线中,平谷区的大桃还有一个科技的杠杆,挑动着大桃产值不断走高。
30多项技术保一颗大桃平谷大桃,规模大,产量高,年产近2亿公斤,这些桃挨着个摆,能绕地球1圈多。每个大桃的背后,桃农辛勤的劳作自然不可少。
能干更要会干。曾获平谷“精品桃王”称号的西杏元村果农李佐生说话干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靠科技。如今的平谷果农,花开时节摘花,坐果以后疏果,定果以后套袋,温室里放蜜蜂,四时管理问电脑……都“前卫”着呢。一个圆滚滚、红艳艳的大桃能够长好,要经过30多项技术的滋养。
2005年平谷区围绕大桃的增甜提质,实施大桃精品战略,大力推广普及优新综合配套技术,以增加大桃的科技含量。去年全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果树技术培训班900多期,培训果农10万多人次,许多村的果农接受培训达10次以上。
果树都需要疏花、疏果,可平谷果农从花刚出芽就开始疏,疏芽之后疏花蕾,然后才是疏花、疏果。一棵桃树可以开六七千朵花,最后挂果只留不到200个。
千挑万选出来的桃子长到核桃大小,就要套袋,从此虫子咬不着、雹子砸不着,农药喷不着。待到采摘前半个月摘了袋,大桃细皮嫩肉,太阳一晒,一天一个样儿。
施肥用的是有机肥,打药喷的是生物农药,杀虫用的是太阳能灯……30多项现代栽培技术,培育出了无公害的优质大桃。
地处深山区的镇罗营镇北四道岭村是个只有45户人家的小山村。村支书史镇旺介绍,全村156亩桃树,亩产1500公斤到2000公斤基本固定,可村民种桃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为什么?靠的是科技。由于狠抓了优新综合配套技术的普及推广,精品果率达到70%以上,去年全村人均大桃收入6890元,同比增加3560元。
2005年,平谷区产桃1.85亿公斤,虽然产量只比上年增加500万公斤,可据区农委和区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对400个桃农的入户调查,桃农的收入却比上年增长了76%。
2000元一个桃做实验今年元旦,平谷区科委副主任杨金兰吃到了平生最贵的一个桃——“成本价”2000元。
这是三个月前平谷区送往日本的300个大桃中的一个。整整90天,这个大桃颜色没有丝毫变化,切下一片细细品尝,和刚下树一样。杨金兰说:“贵就贵在和刚下树一样。”
300个大桃游历日本,是平谷区科委花费60万元做的一项试验——采用冰温保鲜技术对大桃进行保鲜试验。这项技术目前只有日本掌握,用在大桃上还是头一次,平谷区的试验取得了成功。
大桃保鲜难一直是平谷区的一块心病。用于其它水果可以保存几个月的冷库,用来冷藏大桃却放不了半个月,而且失去了色泽和口味,只能用来做果品加工。
平谷区“日本试验”的成功证明了大桃保鲜的可行性,大桃“隔夜愁”的帽子有望被摘掉了。
吃罢成功保鲜三个月的大桃,平谷区摸准了大桃保鲜的脉门,与市科委携手,启动了大桃生物冰点保鲜技术攻关项目。
在此项目的课题组成员中,包括了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一批声名赫赫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方向不但有保鲜库的设计制造,还有果品冰温保鲜的细胞生物学及化学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平谷区冀望于此课题能够从根本上掌握生物冰点保鲜的核心科技。
在“日本试验”取得成功的同时,区科委副主任杨金兰对北京市场的保鲜果品做了一次调查。时值严冬,市场上有用常规方法保鲜的苹果、梨、葡萄,惟独没有大桃。在京城一家商场,杨金兰看到了标明日本冰温保鲜的苹果,每个售价150元。价格如此之高,在于这些苹果保持了刚采摘时的一切特征,甚至果柄还是湛清碧绿。这一发现让她兴奋不已:“如果大桃现在拿到市场,150元一个恐怕都不行。”
一座40吨的生物冰点保鲜试验库已经建立起来。杨金兰说,最快明年冬天,北京市民就能吃上新鲜的平谷大桃。
一棵桃树产出100多种产品
每年春天,平谷22万亩桃园化作一片桃花海。繁花过后,真正坐果的花朵还不到10%。为保证果品质量,大部分的花朵被果农疏掉,随手丢弃。
今年5月,平谷桃农第一次从桃花上挣到了钱:一公斤鲜桃花能卖到10元左右,而一公斤干桃花能卖到80元。大华山镇果农王金水,给桃树疏花时带着个口袋,每棵桃树大概能摘1公斤的桃花。今年,果园里的桃花就给他卖了2000元。
花钱收购花瓣的是落户平谷的北京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他们看中的是桃花中富含的营养元素。过去“化作春泥”的桃花,现在成了助人养颜的保健品。桃花经过生物萃取提炼成桃花精油,制成软胶囊,每公斤售价高达4万至6万元。
负责这项技术研发的市健康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主任蒋佃水教授介绍,平谷22万亩桃园,900万株桃树,每年白白扔掉的桃花大约有1万吨,桃花产油率为1.5%,按照目前市场售价计算,仅这一项产值就超过了10亿元,两倍于大桃的直接销售收入。
“桃花精油只是大桃深加工的产品之一。”蒋佃水说。桃花之外,科研人员还开发了桃休闲食品、保健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工艺品等五大系列产品,一百多种产品。
“一桃百样吃”。从桃叶、桃花到桃核、桃木,所有材料都派上了大用场。除在国内试销外,一名日本投资商今年春节前也尝试着拿回日本销售。一售而空的市场反响让他做出投资决定并签下合作协议。
大桃的深加工是提升大桃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平谷的大桃资源已经引来了大量以果为原料的企业。不过,传统的罐头、果汁生产,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有限。
在市科委和区政府19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下,市健康产业中心用高新技术手段开发大桃产品的项目攻关。
超临界萃取技术、冰冻生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20多项高新技术,集中了物理、生物、化学方法,把大桃的深加工细化到了分子结构。桃花、桃果、桃叶,甚至是榨汁之后的废弃物桃渣都成了深加工的原料。从桃渣中提取的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每公斤的售价以万元计。
近几年,平谷区的大桃产量一直保持在2亿公斤上下,大桃的市场价格也基本保持稳定。然而随着科技在大桃产业的不断渗透,大桃的含金量越来越丰富,大桃成了可以无限开掘的一桶金。 (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