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保护地栽培技术”时严控湿度 “葡萄不喷药亩赚两万多”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5月底,正是葡萄管理时节,在山东乳山市下初镇巫山村,年近60的宋修金在给乡亲们传授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这几年,老宋种的葡萄不喷药,葡萄卖到了新加坡,每亩能净赚2万多元钱呢!”一位农民告诉笔者,神情中透着羡慕。
宋修金17岁就开始在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的葡萄园里学种葡萄,之后又到莱阳农学院进修,到莱西给人当葡萄技术员。1981年回到老家,一边种葡萄,一边给四村五邻的葡萄种植户当技术员。两年之后,老宋发现了新问题。露天种植葡萄,每年都要打13遍左右的农药,仅施肥、喷药就得多投工投钱,平均每亩一年也就只能赚个千把元钱。
老宋琢磨,种地要发财,就要种出高质量的农产品,目前就是要种出无公害的农产品。多年的葡萄种植,他摸索出葡萄生长期内的各种病害主要由真菌传播造成,而这种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靠雨露,只要没有雨露,葡萄就不易得病,那就不需要喷洒农药,这样才能种出无公害的葡萄。怎样才能控制住大自然中的雨露呢?老宋把目光投到了国内刚刚起步的葡萄“保护地栽培技术”上。从电视和杂志中,他了解到,在北京丰台区的某葡萄园里,种葡萄采取“保护地栽培技术”。这种技术是从国外引进来,就是在葡萄地里建冬暖大棚或者春暖大棚,以此遮挡雨露。但是由于无法控制住棚内的湿度,每年还是要适当地喷洒2~3遍农药。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葡萄价格虽高出了许多,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葡萄。
国外和国内搞了多年都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老宋却叫上了板,他一心研究不喷药的无公害葡萄。可是一连几次的失败,村里人都笑话他,说你个老头还想当中科院院士啊,不喷药种葡萄真是异想天开。老宋没有灰心,一有时间就到外地参观,翻阅书籍学习。经过调研思考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保护地栽培技术”是可取的,只要湿度控制好了,就一次农药也不需要喷了。
2003年,老宋与邻村南台村的3个农户联合搞起了“保护地栽培技术”无公害葡萄生产试验,农户建大棚搞投入,他出苗木和技术,双方签订了合同,如果不喷农药种植出无公害葡萄,而且每亩大棚的葡萄卖到25000元,他提成5%~10%,如果达不到这个效果,所有投资他全包。
当年3月10日农户们建好大棚,老宋开始了自己的试验。他在棚内的地表上铺盖了一层塑料薄膜,只在四周用土压盖,并在大棚入口处留一小口。在浇水灌溉的时候,让水缓缓地从薄膜下渗到葡萄根,灌溉完之后,再将小口用土封住。这样一来,在葡萄的一个生长期间,只需要灌溉2~3遍,而且地里的水分还被薄膜挡住,既挡住了蒸发的水分,又保住了地表的湿度。根据不同的天气,他控制着不同的通风次数,使棚内的温度始终控制在真菌传播条件以下。采取“保护地栽培技术”的葡萄早上市2个多月,加上没有喷洒农药,葡萄每公斤卖出了10元钱的高价,每亩葡萄产量也都在5000斤左右。
第一年成功,老宋算了一笔账:采取“保护地栽培技术”种植葡萄,每亩的毛收入在25000~30000元,剔去建葡萄大棚的4000多元投资、200元的地膜和300多元的农家肥,一年下来,1亩葡萄至少可收入20000元。而且大棚建好后,可连续多年使用,每年只需再投入500元左右更换塑料膜即可。这个收入是露天种植的近20倍、套袋种植的近5倍。
有了信心的宋修金又接着试种了两年,今年的无公害葡萄不仅未摘先销,而且都被烟台、威海、青岛的葡萄经销商送进了各大超市。在超市,每斤零售价高达7元。烟台外贸的一位张经理在前年销售老宋的葡萄后,去年还带来新加坡的客商考察,结果外商当即预购了1000斤。近日,新加坡客商再次来到巫山村,找到老宋,告诉他种的葡萄在新加坡大受欢迎,想再跟老宋签订1份长期收购合同,不过要求种植面积至少在1万亩以上。
这一消息,很快在村里炸了锅,而老宋却在盘算着进一步提高“保护地栽培技术”种植葡萄的产量,让周边的农民能靠种葡萄吃上小康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