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都市搭建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农业信息传递以纸质为载体,信息发布的渠道单一,“发射台”的功率小,覆盖面窄,传递速度慢,“接收机”的灵敏度不高,不能适应千家万户分散作业的要求。近几年来,宜都市农业局根据宜都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信息传播工作的实际,抓住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满足千家万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为着力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努力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与方法,不断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的设备和人员投入,提升“信源”的质量;利用电视、电话、电脑拓宽农村信息服务的“信道”,努力建设“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探索增强信息“发射台”和“接收机”功率的方法,着力消除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产品销售,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推广植保“三化”技术,通过电视发布信息
一项关于农民对农业技术与信息获取渠道的调查表明,75.86%的农户回答来源于县乡农业技术人员田间指导,78.52%回答来源于电视、报纸和书刊介绍,这是当前农民获取新技术和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2002年起,宜都市开始探索推广植保“三化”(信息网络化、预报可视化、防治无害化)技术,利用现代传媒在农村最为普及的电视来发布农业信息。一是把市、乡和重点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干部、种植大户紧密联系起来,发展病虫防治网络,实现信息网络化。利用电视作为平台,每天晚上在宜都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播发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快速直观地将农作物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传播给广大农民朋友,实现预报可视化。综合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大力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实现防治无害化。在具体运作方式上,我们每年付给电视台5000元钱,自己制作农作物病虫预报电视节目送过去,由电视台安排在每天的黄金时段播出。
几年来,宜都市推广植保“三化”技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宜都电视台的农作物病虫预报节目成为宜都市农民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2004年,湖北省农作物病虫防治指挥部督办组和省植保工作交叉检查验收工作组在检查验收时随机抽查了宜都市6个乡镇、42个村,走访了一百多个农民,每个农民都能准确说出当前要防治什么病,用什么药,什么时候打药。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农民们回答说是通过宜都电视台的农作物病虫电视预报知道的,群众满意率达到100%,受到省督办组和省农业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说宜都的工作搞得最扎实。由于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11月10日—15日,迎来了全国病虫害防治会商会在宜都市召开。宜都市农业局、植保站、农药管理站利用现代传媒与信息网络防治农作物病虫鼠害工作分别受到市政府表彰,6名技术干部被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
受植保电视预报可视化运作成功的启发,近年来,我们加大了农业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力度,增加了人员,添置了设备。目前有4名采编人员负责农业专题节目制作,专用设备包括有一台数码摄像机、一台手提电脑,二台非线性编辑机,增强了农业专题节目的针对性、时效性,每年给农民送去50多期次图文并茂的农业节目,有效地传送了农业技术和信息。
二、与移动公司合作,利用手机短信传递信息
2004年3月,市农业局与宜都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湖北移动企信通”手机短信群发业务。短信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病虫发生情况预报、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和应选择的对口防治药剂等等,短信发送对象包括有市乡分管农业工作的领导、农业局长、植保站站长、种植大户和植保应急机防服务队机手等共26000多人。截至目前,我们已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免费发布了130多条农作物病虫发生和防治信息,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和群众的普遍欢迎。
三、开通服务热线,利用电话咨询信息
宜都市各地农业部门积极寻求与电信部门合作,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如高坝洲农业服务中心开通了农技168服务热线,建立农业科技语音系统,通过电话提供技术咨询。红花农业服务中心开通了农技110服务热线。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共有3200多个咨询电话咨询农业信息。
四、建设农业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络交流信息
一是办好《宜都农业信息网》,发挥网站载体作用。我们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20多万元,加强了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渠道建设,实现农业信息传递的互联互通。在网上开辟了宜都农业、国内农业、国外农业、专家视点、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市场供应、市场需求、价格行情、农作物病虫预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20多个栏目,及时准确地把各种农业信息上网发布。去年6月,又自主完成了《宜都农业信息网》改版工作,实现了网站远程管理,增加了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提升了网站的功能。据网站统计,浏览《宜都农业信息网》新网站的客户已涉及到27个省市,日浏览量300多人。
二是发展信息网络。全市10个农业服务中心都开通了信息发布平台,8个乡镇有83个村利用政府办公计算机在农业部注册了信息服务站;有34家龙头企业、15个农村中介合作组织、80多名农村经纪人、50多个种植大户与我们信息相通。全市达到“三会”(会收集、会整理、会发布)农村信息员有806人。
三是组织了二届农产品网上展销活动。全市组织87家企业133个品种参加了《湖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销。通过互联网络的信息服务,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枝城镇是一个家禽主产区,养殖大户多,市畜牧局利用“一站通”和《湖北农业信息网》的网展平台,发布禽蛋产品供求信息,加快了禽蛋的外销,仅绿壳鸡蛋年外销量达到5000吨以上,实现了产前供种苗、产中供技术、产后促销售的系列化服务。
四是创办了《宜都农业》刊物,免费发给农民。每月两期,每期1万份,深受农民欢迎。
五、组建植保应急机防服务队,解决信息接收机天线不灵敏的问题
2005年3月,我们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发现农民反映最强烈问题的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难以掌握,防治工作不及时,造成的损失大。主要原因是“接收机”“天线”不够灵敏,技术信息到户、到田难,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对农作物病虫防治实行社会化服务。经过慎重研究,我们决定把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探索成立了民营化的植保应急机防服务队,解决“接收机”“天线”灵敏不高、不能接收的问题。
在省植保总站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市农业局主动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挤出3万元,通过研究和协商,决定在枝城镇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合理布局和机手自愿的原则,集中订购200台机动喷雾器,抓住春季农业技术培训的时机,在王畈、松木坪、陆城等五个乡镇选择20个村作为试点,组建20支植保应急机防服务队,每支队伍由10名机手组成。今年3、4月份,我们对机手集中开展上岗培训,主要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农业基本知识、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和机动喷雾器的维修与使用技能等等,目标是通过培训使他们成为基层的信息员、不走的技术员、乡村的土专家。
具体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以机手为单位,由农民带药,机手施药,收取代治费。一般每亩收取5元钱的代治费。据调查,使用传统的手动喷雾器防治病虫,一亩田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农民大都愿意花上5块钱,省去2个多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根据测算,一个机手在一个防治战役可防治200亩以上,一亩次收取代治费5元,一年可防治8次左右,控制面积在1600-2000亩,可收取代治费8000-10000元,除去成本可收入6000-8000元,农民乐意,机手愿意。
在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中,植保应急机防服务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农业部门的同志说,过去针对千家万户的技术普及,说尽了千言万语,技术入了户可难以到田,即使到了田技术也打了折扣,现在通过对机手的技术指导大大降低了普及技术的成本,提高了技术的覆盖面,提高了技术的到位率。一个1500亩左右农田的村,培训3-5个人就可以了,提高了技术信息的覆盖面,机手直接将技术信息落实到户、到田,大大提高了防治效率。
虽然宜都市在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受到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投入不足,特别是乡镇到村的信息渠道不畅,仍然存在着信息难以进村入户的问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难于提高,信息资源的作用难于发挥。二是农村信息员素质不高,难以获得系统培训的机会。由于经费困难,市级培训只能到重点乡镇和重点龙头企业,村级系统培训基本没有开展。三是市级没有信息项目支撑,也没有专项工作经费,信息横向交流少,纵向交流存在不足,作用难以进一步发挥。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搞好信息服务工作。一是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宜都农业信息网,建立一批完整规范、实用可靠的农业信息资源库,为农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服务;加强宜都农业专家语音系统建设,全面开通农业信息咨询热线,开展信息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有关社会中介组织开展信息服务,发展壮大农业信息员队伍。对农村信息员分批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势、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各级信息员业务素质。三是充分利用电脑、电话、电视等现代手段,及时发布各类农业信息。主要包括宜都农业概况、农业资源、名优特农产品,农情要事、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养大户的情况和农产品价格行情等,注重及时发布农民务工、二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信息与市场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