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实现农业信息化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和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信息体系,通过发挥信息的导向作用,强化对农村和农民的信息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快速实现。然而,由于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没有渗透到农业生产、市场、消费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就晋中的情况看,到目前为止,全市所辖11个(区、市)县还没有一个能较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指导农业生产的,全市118个乡镇中拥有计算机的不到50%,且大都是淘汰机型,一机多用(一台机器多个部门使用,还主要是用于打字),基础设施相差甚远,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国内外已成熟的科技成果信息无法快速向农民传递并应用。为此,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推进农业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一是加大末端信息站的建设的力度,尽快解决好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应把投入重点放在末端信息网站的建设上来,它是解决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就目前晋中市农村网络建设而言,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工作一直开展不下去,网络延伸只能到县,要想把信息传递到乡、村,只能靠原始的“普通邮寄”,然而,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也就在这种“邮寄”中失去意义,所以,加大对末端信息站的建设非常重要,没有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切都是空谈。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解决好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满足农村和农民对信息要求日益强烈的愿望,广大农民才能及时获得政策、市场、科技等致富信息。
二是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信息服务是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搞信息服务的人员,由于综合素质较差,连最基本的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发布等工作都做不好,因此,要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的远程培训网络和利用网上直播及点播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家户进行远程多媒体教学和培训,使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有文化的农民、种养能手和乡村农技推广人员,率先掌握和应用农业信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建立一支能够规范地完成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服务的队伍,提高农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同时,在政府搭建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行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经济人等联动模式,通过他们收集和传播广大农民需要的农业信息,真正发挥农业信息的作用。三是利用现有的农资市场体系,尽快实现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为最大限度减少目前农资市场存在的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各种生产资料的供需矛盾和由信息盲目性大,供销协调功能差带来的区域性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正确引导农民快速走向市场,在市场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