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丰产工程惠及吉林千万亩农田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科学时报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吉林省科技厅了解到,作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共建设玉米生产核心区2.2万亩、示范区102.1万亩、辐射区1002.1万亩,累计增产玉米89.15万吨,增加农民收入5.87亿元。并分别在公主岭市、乾安县、梨树县和农安县完成了12.4万亩淀粉加工型专用玉米生产基地、15.5万亩酒精生产专用玉米生产基地、10.5万亩活性玉米出口生产基地和11.5万亩饲用玉米生产基地的建设任务,为吉林省玉米产业生产发展和提高玉米生产效益提供了基地和样板。
围绕玉米丰产工程项目的实施,吉林省组织开展了玉米超高产技术、高产优质新品种优化技术、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技术、高效精准施肥技术等方面的攻关研究,并在一些技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玉米超高产技术研究中,初步明确了玉米超高产环境条件及调控技术,建立了基本气象数据和玉米田间实验数据资料库,实现利用CERES-MAIZE的模型进行超高产气候优化研究;明确了玉米超高产关键生产技术,筛选出超高产玉米品种,提出了玉米超高产施氮“前促、中稳、后促”与“前促、中控、后促”的技术原则,明确了扩库、强源和均衡促进子粒中蛋白质、淀粉等营养组分的积累,是玉米超高产的有效途径与主攻方向;明确了超高产玉米的生理生化特征:超高产玉米在多种酶活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积累特征及多环细胞数量等方面有别于普通品种。其结合实际建设超高产田256亩,实现了在多雨寡照的气候条件下,超高产田的产量明显高于核心区高产田的产量水平,平均增产34.8%,最高产量达到941.4公斤/亩。这一研究成功探索出了玉米超高产田建设技术模式。
结合玉米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究,提出了半湿润区亩区800公斤和半干旱区亩产700公斤高产田稳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筛选出亩产潜力分别为800公斤、700公斤的优良杂交种18个;明确了玉米营养遗传属性属母系遗传,为定向培育对肥力反应敏感不同的优质玉米及指导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及玉米氮素营养条件与品质、产量形成机理,筛选出3种类型缓释剂、2种新型控释包膜材料、1种包膜氮肥,提出3套控释肥料使用技术,绘制出试验区土壤氮、磷、钾有机质和pH养分含量分级图;建立了不同肥力水平玉米氮、磷、钾肥用量与产量的6个施肥模式,研制出的玉米精确施肥专家系统V1.0已经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
同时,吉林省在“九五”和“十五”研究的基础上,在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中,将各项单项技术组装集成,建立了不同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综合生产技术模式,在各区域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推广应用,发挥集成优势,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半湿润区玉米综合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建立了以蓄水—保墒—加密—培肥—抗早衰为主体框架的半湿润区玉米综合高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在生产上技术效果突出: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保苗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肥料当年利用率由32%~35%提高到40%以上;降低生产成本,每公顷节约生产成本240元;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半干旱区节水灌溉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建立了以补墒—节水—保苗—增肥——防病虫为主体框架的半干旱区节水灌溉高产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每公顷比灌溉播种可节约用水90%;肥料利用率由30%~33%提高到40%以上;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可使耕层加深到20~25㎝;提高了劳动效率。湿润冷凉区中熟品种密植高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建立了以提温—扩库—增苗—保肥—促早熟为主体框架的湿润冷凉区中熟品种密植高产技术模式。这一技术模式在生产应用中使肥料利用率由32%~35%提高到40%以上;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耕层加深5~10㎝;提高了光温效率,实现了扩库限源的目的。(石明山郑原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