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创新春潮涌动齐鲁大地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形成共识 全省合力创新体系建设是社会工程 王晓雄: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发展目标,我们要经过15年努力,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一目标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从山东等省的成功经验来看,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从党政机关到科研部门,从企业到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整个社会形成创新氛围,这样,创新体系也就自然形成了。创新体系建设是一种社会工程。 单保江:的确是这样。这次,我们以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深入了解了全省创新体系建设的情况,感受特别深刻。多年来,山东从上到下形成了一种靠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强大动力,这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根本保证。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和省长韩寓群认为,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把科技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采访了山东省委副书记高新亭,他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山东目前已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科研院所和高校做龙头搞研发,农技推广队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应用搞推广,广大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汇成了山东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山东天合生物工程公司技术专家张世明,结合自身研发和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的历程谈体会,他认为,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最主要的特点,首先是政府高度重视,认准了的项目敢于集中力量,寻求突破,大力推广。其次,科技推广体系比较健全,政策措施比较到位。再次,科技增收的示范效应深入人心,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意识相对较强。近年来,山东沿海海水养殖业迅速发展,并不断升级换代,大棚蔬菜迅速推广并走向全国,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大产业。 新产品 新标准 新农民科技创新改变农业面貌 王晓雄:了解山东农业发展历程的人都知道,山东以科技为先导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历程,至少已有10年。这一过程表明,创新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靠持续不断的努力。曾在齐鲁大地上生产多年的农副产品,经过这些年,已经极大地提升了品质,很多都是按国际标准在进行生产,而且泊往海外,出口世界各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祖祖辈辈的农民正在跨进现代农业的门槛。这些,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创新形式。 单保江:山东农业科技创新,最可贵的是抓住原始创新不放松,在一些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的重大农业科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早在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自主研究开发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依托莱州农科院组建的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出40多个玉米新品种,连续四次创出全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一大批小麦、棉花、玉米、花生高产新品种的育成,标志着山东作物育种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应用方面,山东同样硕果累累。比如山东大学等单位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出了蛋白质含量20%以上、耐盐碱0.5%以上、亩产量千斤以上的小麦新品种。山东还依托国家863计划组织实施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应用示范工程,大面积进行了集中示范,建立了一批智能化高效数字农业示范区。 王晓雄:山东农产品出口创汇在国内名列前茅,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意识形成的过程。这当中,龙头企业是一个核心环节。 单保江:关于这个问题,龙大食品集团董事长宫学斌给记者讲了一件事:一次,国外客户从集团出口的冷冻韭菜中检出几根头发丝,就这一下,被索赔40万元!“头发丝事件”给龙大人敲响了标准化管理的警钟。从此,龙大将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每一个参与生产的农民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国外食品门槛提高,龙大检测设备马上跟进,并直接请国外专家前来授课。仅2005年就培训102场,培训31000人次。 作为山东经济发展龙头的青岛市,着眼于农科成果的综合集成应用,重点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粮食示范区、以设施蔬菜为主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出口花生基地和优质果茶花卉基地,2005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突破18.5亿美元,增长25%以上。其中,畜产品出口4.5亿美元,约占全省的50%;水产品出口10.6亿美元,总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