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变车间 胶州农民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标准件”、“名牌”、“零库存”……这一连串工业企业中常用的词汇,如今频频出现在山东胶州农民的口中。走进胶州田间地头,阡陌纵横的农田仿佛一个个大型的露天工厂,工业化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胶州普通老农心中。
土豆成了“标准件”
“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一般行株距为70×20公分或65×24公分,每公顷保苗5到7万株……出苗前耢一遍,顶芽时一次深中耕,浅培土……”谈起土豆的标准化种植,文化程度不高的苑戈庄村民张彬讲得头头是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施肥、温度多少、湿度多少,操作规程里写的清清楚楚,我们是一手拿着尺子,一手拿着锄头,种出来的土豆就像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胶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李秀娟说,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胶州这两年下足了功夫。从2004年开始,从省农科院聘请专家作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顾问,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20多个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大白菜、辣椒、马铃薯等29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每种产品都绘制了从种到收的操作示意图,明确了技术人员和责任人。全市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了10万亩。与此同时,胶州还建立了以农业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
白菜贴上“商标”卖
去年春节,胶州市南关街道办事处南三里河村的“三里河”牌白菜可真是卖“火”了,一棵卖到了30元到45元依然供不应求。超市里两棵一箱的“精包装”甚至卖到了100元。三里河村负责白菜开发的圣瑞公司副经理陈家感慨颇多:“如今人们买农产品也都讲究个牌子,农产品要卖个好价钱,必须培育自己的品牌。”
这两年,胶州抓住人们对蔬菜安全要求日渐提高的机遇,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副产品品牌,抓住机遇进行商标注册。作为青岛地区第一个地理标志商标,“胶州大白菜”产地证明商标已进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注册公示阶段。 “品品好”花生油率先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被评为青岛市名牌产品。
如今胶州的名牌农产品可以用“群星璀璨”来形容:北梁蜜桃、宝荣海鲜、老巴子熏鸡、艾山牌粉条……由这些名牌农产品构成的“农业新生代”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市场价值。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几年来,胶州推出了30多个农产品品牌,10种农产品获青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3种农产品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在2005年的亚太果蔬展评会上,有6种获特优品种,8种获优等品种。
紫苏也得“零库存”
3月8日,乍暖还寒,张应镇臧家庄无公害蔬菜基地里,村民们下种的下种、施肥的施肥,忙得不亦乐乎。正在地头指挥统一播种的臧家庄蔬菜协会会长臧立新告诉记者,“这200亩紫苏是按照青岛亚是加公司的订单种的,你别看种子还没下地,其实菜早就卖了。”
据了解,这两天村民种植的200亩紫苏,200亩胡萝卜、150亩香葱,100亩小菘菜全部是青岛福生食品、青岛亚士佳公司的订单产品。按照合同,种子、技术全部由厂方提供,收购价格遵照不低于市场价的最低保护价。
除了订单蔬菜,马店、胶东、里岔、铺集等4个镇的13万亩小麦也早已有了买主。记者从该市农业局了解到,去年秋季种下的这13万亩小麦,全部与粮食购销企业签订了购销合同。胶东镇朱家村的种粮大户吕振平今年种了300多亩订单小麦,望着还未抽穗就已经卖出的小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海尔有个‘零库存’,现在种粮也是‘零库存’,仓库都用不上了。”(宋学春 赵法文 刘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