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国际化多元化的浦东农业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经贸局农业发展处
二十一世纪的上海浦东,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象征,是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的龙头。同样,浦东农业在崛起中发展、提升,近年来浦东新区农业实现了从传统自然型向城郊型发展,又从城郊型向现代都市型转变,从追求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从单纯的产品型向产业品牌型的转变。几年的发展,新区农业硕果累累。呈现了农业生产集约型、设施化;农业管理服务型、社会化;农业经营工商型、产业化;农业环境可持续、生态化;农业发展科技型、现代化;农业交流多方位、国际化。
去年国务院批准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这将给浦东新区的新一轮大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注入新的活力。为使新区农业与浦东新区“一个作用、三个区”新的功能定位相适应,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业在新区城市化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围绕“十一五”农业发展,使新区农业能更好地适应新区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成为新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浦东———现代都市农业的窗口
浦东新区共有耕地面积14.2万亩,主要形态分布是:粮田2.2万亩,蔬菜2.8万亩,畜牧渔业用地0.5万亩,经济果林0.89万亩,苗木林地6.5万亩,其他农业用地1.31万亩。去年,农业产值12亿元,实现农业产业化销售收入38亿元。
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有:一、设施化生产水平有新的提高。新区有设施化蔬菜园艺场16个,总面积5980亩,进口及国产温室780亩,中管棚1500亩。2005年新建设施化菜地1500亩,累计设施化菜地7480亩,设施化高产粮田13240亩,现有畜粪处理有机肥厂4座,年生产有机质肥料4000吨,有国内水产技术领先的水产陆基养殖设施6000平方米。2500头奶牛、6万头猪、2.6万羽禽实施了规模化设施化养殖,污染物的处理达到85%。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70%。农业生产设施在日常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城市供应作出了贡献。
二、园区建设形成新高地。
新区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以发展科技农业为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目前入驻农业企业60多家,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以上,其中出口农产品近1000万美元。已初步形成了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种子培育、牧草飞播、温室技术以及农产品加工、出口、农业观光等现代农业产业。拥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临空出口农业园区,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为主,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目前入驻企业20多家,年销售额1.7亿元,其中出口农产品1400万美元。已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出口、农业休闲观光等都市型农业产业。园区已日趋成为都市农业的旅游休闲地。每年接待旅游客人30万人次。
三、农业科技成果显著。
新区农业部门五年来共计承担了国家、市、区农业科研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市级项目27项、区级项目24项,输出种子、温室技术、种畜等具有浦东特色的农业科技,种源辐射全国十多个省市。在专业院校和科技部门的支持下,新区农业在植物组培、生物技术研发、蔬菜水稻种子提纯、培育、吸收消化转化国外先进温室技术、国外优质花卉引进培养、植物天敌技术、退牧还草飞播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同业中影响广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
四、农业标准化全面推广。
新区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家,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家,区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家;已制定市级地方标准3项,企业标准近百项。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和临空出口农业园区已通过ISO14000环境质量体系认证。区级以上龙头企业中10多家通过了ISO9000、HACCP认证。农业标准化工作覆盖了基地、园艺场、农产品加工、农业园区等,形成国际级、国家级、地方级的梯次形标准化推进层次。16家蔬菜园艺场以及养殖业基地已全面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已有20多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到75%,建成具有国家实验室资质的区级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新区生产环节中的农产品安全检测覆盖率100%。农业标准化生产已成为浦东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绿色通行证。
五、产业化品牌建设绩效显著。
新区积极实施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农业经济产业,赋予科技与标准化的手段推行产业化品牌战略,形成“孙桥”、“新成名厨”、“迪奇康宴”、“界龙真味”、“浦优”、“东方种畜”、“凌空农艺”、“杰隆生物”、“天厨菇业”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产品涉及厨房工程、气调保鲜休闲食品、蔬菜配送、优质农产品种源、农业生物高新技术等,年销售超过30亿元。一个品牌拥有一个产业链,形成一批辐射群,产业化品牌已成为新区农业经济成长的主要方式。新区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区级龙头企业7家。
六、绿色循环农业经济有新的发展。
以倡导绿色循环农业为目标的土地资源普查,减少使用化肥、农药,治理农业污染,培育土地肥力工作全面推开。对农业生产区域及农田,建立了农田档案,每年以20%的标准减少使用化肥和禁止使用违禁农药,推广冬季绿肥,生产种子的优质率达到100%,培养土地肥力,严格农业污染源的治理,农业生产中的节水、节电、省工、增效的科学生产方式已广泛被生产者掌握。准确把握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内涵,克服农业单纯追求生产的认识,注重农业的生产、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使农业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这些工作的推出,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为建立现代化都市农业创造了条件。
七、辐射带动能力有提高。“十五”期间,浦东农业站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角度寻求新的发展,运用浦东农业的优势,实现对外的拓展,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对此,一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把奶牛饲养整体迁移至需要扩大优质奶牛产业的浙江上虞市,至今,已形成了1500头的奶牛基地。二是运用农业科技手段,在蔬菜种子、优质种猪等方面对外服务。其中,花椰菜、黄瓜、番茄等种子覆盖了十几个省,在内蒙古实施的退牧还草飞播技术在国内领先,目前已飞播面积700万亩。三是将农业设施技术对外输出,孙桥温室工程在吸收消化了国外温室技术后形成了自主技术的生产温室,已对外输出十多个省市,以及出口日本。四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了农产品基地,总面积15万亩,带动农户5万余户。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即种子、技术精深加工在区内,生产基地在区外)的产业发展链。
浦东———农业现代化的先试区
农业作为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在浦东的改革开放中同样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先行先试、率先垂范,为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开创先河。这是新的要求,又是新的起点,根据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个目标,以发展科技农业、服务农业定位浦东农业,必须立足浦东,服务全国走向世界,跳出浦东发展农业,跳出传统农业理念、借鉴工商发展经验经营农业,探索一条符合城市化形态要求,为城市化更好服务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为全国城市化农业发展率先垂范。
浦东农业,不可能是生产大区。但是,浦东农业有着丰富的产业底蕴,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是发展浦东现代化农业的基础。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工作要求是:一、积极探索,形成现代农业的运行机制和体制。
“综合改革”的内动力就在于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浦东农业作为“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部分,要立足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农业多元化经济的市场运行机制、农业的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建设环境友好节约型循环农业经济融入现代化的能力、经济增长方式、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农业的能力,在建立和完善高效干练的农业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农业行政执法、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多元的农业组织化模式等方面作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适合于浦东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
二、加强现代化设施能力建设,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根据农业“一带二区”的形态布局及功能定位,在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域,集中建设现代化农业设施。
农业设施化规模比“十五”期末增加一倍,并在设施的科技含量方面有新的提高。蔬菜设施化及基本菜地面积总量达到1.5万亩,设施化水稻生产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农业生产综合设施化率达到90%,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85%。
三、做强农业产业,提高辐射全国、服务全国的水平。
以农业产业化推动,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和农业休闲服务业为突破口,提升农业产业能级,建成产业高地。同时,要努力构筑新区现代农业服务全国的平台,通过资本、技术、管理规范、标准等要素的输出,在域外土地和劳动力相对便宜和充裕的地区建立异地生产基地,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新区农业规模缩小,但是农业产业和能级不断做大和提升的目标。
以工商经营管理的理念经营农业。要继续培育多元化投资农业发展的机制,营造和谐的农业发展环境,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吸引国内外农业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研发机构等企业入驻浦东,使“一带二区”内的农业成为集中国内外先进农业、优秀农产品的高地。多元投资农业的资金总量比“十五”期间增长16%。
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比“十五”期间增加一倍,总数达到10家,龙头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在“十五”期间38亿元的基础上增长50%,达到52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服务全国,拓展域外农业生产基地,形成“种子技术、成品
加工在区内,生产基地在外省市”的产业带动链;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培育候鸟式的农业循环生态。“十一五”期间在域外发展农业原料基地30多万亩。
拓展农产品交易流通市场产业。通过招商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培育形成新的服务平台。
四、科技强农,提升农业能级。
科技兴农、科技强农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重点推进两大发展战略。
一是运用农业科技和农业标准化手段推进农业品牌经济战略。在政策上扶优扶强,用品牌统领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通过品牌经济战略实现浦东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十一五”期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品牌企业3-5个,用国际农产品的管理标准约束规范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档次,逐步与国际农产品加工水平接轨,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90%,农业生产标准化率95%。
二是通过与农业科研部门和院校合作推进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以孙桥科技农业产业区为平台,重点在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吸收消化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贮藏保鲜技术、先进农业种源培育技术、农业物流技术等方面拓展,并形成辐射带动优势。为此,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农业科技的对外交流,选送优秀人才到国外或国内农业科研机构学习深造,为发展科技农业积累人才高地。通过3-5年的努力,使浦东农业成为以科技农业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强区,形成以农业科技为统领的科技研发、加工、营销的产业链。
五、发展循环型农业模式,为城市化服务。
浦东的快速现代化、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与城市相匹配的生态及安全保障是基础。为此我们将完善并强化三个方面的系统工作。
一是农业污染的治理系统。以科学的态度测定新区养殖业与种植业的比例,对适度留养的畜禽污染物形成治理处理系统,农业污染物的治理覆盖率达到100%,治理率达到95%。
二是畜禽防疫监督系统。强化区、镇、基地三级防疫监督网络,完善区、镇二级预防动物重大疫病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对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防疫率达到100%;动物疫病的防控水平达到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
三是食用农产品的安全监管系统。强化区、镇、地(基地)三级监管网络,做到有生产档案、有台账、有监管、有专人、有制度。本地农产品入市前形成三级检测制度,即基地自测、镇抽测、区飞行精测。检测覆盖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9.8%。进一步强化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检测服务的硬件建设。2006年由区财政支持,建设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大楼,面积6600平方米,投资规模2500万元。
六、开展国际间农业专题招商,建设多元型农业发展的平台。
浦东的改革开放,赋予了新区农业丰硕的产业发展底蕴,为新区农业朝国际拓展创造了扎实的条件,分析优势、用好优势、变优势为强势,展开两方面工作:
积极开展对外主题招商。主动宣传浦东的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农业发展前景,引资引智并举,吸引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农业研发中心、地区性国际农业会展、年会到浦东落地或举行,使新区农业成为荟萃国际先进农业,又能为国内国际农业开展服务的平台。
引入现代服务理念,结合农业实际,探索多元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重农业的生态功能运用,选择有条件的区域进行宅基地置换与利用,尝试法人化的“公司 农舍(庄)”等形式的现代农家乐经济,让市民不出远门在城市边就可享受到田园生活。
七、探索完善支持农业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协调发展。
依据“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新区农业在“十五”水平上,将继续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框架下,深入研究破解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为现代农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根据《农业法》规定,新区财政每年保持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并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精深加工企业、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比照二产发展的相关政策,予以等同支持。
协调城市发展和农业发展的关系,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和农业用地,依法管田用地,并将农业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的体系之中。
八、统筹农业资源,实现农业新的进步。
要扎实推进农业向规模化集中工作,推进“压散户、育大户、抓品牌、搞服务”工作,积极拓展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方式带动农民生产、增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到“十一五”末,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率达到90%。农业年单位面积的产出比“十五”水平提高15%;农业劳动者年单位面积净收入增加10%。农业企业每年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
深入研究,实施镇保后的农业生产用地以及城郊结合部一般农田的组织、管理、生产方式。认真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有效的手段,使这些土地能有效地利用起来,从而能改善形态、实现产出。
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建立系列化的“科技 产业”的服务,重点在农业科技、信息的指导服务,优质农产品种子的选育、供应,优质农用物资的保障与供应。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的生产经营方法,培育农业植保防疫预测预警体系,农业设施与机械化的综合服务等方面。培育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效率、高水平现代服务农业产业。同时要利用浦东农业在信息、技术、区位、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借鉴国内外农业中介服务机构工作运行的经验,促进农业中介服务职能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继续为农业生产经营者营造和谐生产环境,倡导农业防灾减险社会化,农业社会化保险覆盖率95%。
稿件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