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科技扶贫为农民送来“金钥匙”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来源: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听众朋友,我省是全国贫困面较大的省份之一,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有145万,占农牧民总人口的44%,而贫困人口基本都集中在青南高寒地区和东部干旱山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扶贫难度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重大部署,以实施“三大”工程为重点,以消除贫困、建设小康为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使我省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0年以来,省科技厅大力开展以科技示范推广为模式,以科技成果为依托的科技扶贫,改变了扶贫点化隆县沙连堡乡的穷面貌,从而使科技扶贫在这场反贫困的战斗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的《新闻焦点》请听青海台记者采写的录音报道:科技为农民送来“金钥匙”的上篇

  夏日的高原,流金溢彩;夏日的高原,青山绿水。七月晴空如洗、阳光明媚的一天,记者一路驱车向东前行,来到化隆县沙连堡乡,这里农田阡陌纵横、郁郁葱葱,山坡上牛羊悠闲地漫步,田地里农妇们边除草边相互打趣嬉笑,偶尔几声鸟鸣打破山村的宁静,看得出人们生活的温暖。感受着这飘溢着浓浓惬气息的山村,谁会想到几年前的沙连堡乡还是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穷地方。沙连堡乡农民技术员王青玉:

  出录音:(沙连堡乡严重三缺,钱、粮、燃料。2000年前绝大部分农户吃饭靠回销粮,花钱靠救济款,种田靠代赊的方式维持生存。家里不要说有余粮,连牲口的草房都是空空的,灶里的燃料用一天找一天,家中一贫如洗,孩子都上不起学。)录音止

  化隆沙连堡乡是全县最贫困乡镇之一,有村民7千多人,平均海拔2650米,属浅山干旱区,乡内土壤贫瘠,耕作粗放,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全乡植被覆盖率不到1%,大片宜林荒山荒坡尚未得到利用。几年前,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结构不合理,当地农民祖祖辈辈只注重小麦、青稞的生产,忽视经济作物和牧副业的发展,品种老化、杂乱、单产水平低,生活非常贫困,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人均口粮只有178公斤。从2000年开始,省科技厅和省农林科学院在沙连堡乡开展了科技扶贫工作,使得全乡农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00多元,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沙连堡乡乡长马福清:

  出录音:(2000年以来,作为省科技厅的定点帮扶单位,科技厅在沙连堡乡投资了大量技术人才、资金给予扶持。以前,这个地方种小麦、青稞、胡麻这些老品种,科技扶贫后结构调整趋于合理,种植豌豆、胡麻、杂交油菜、马铃薯,扶持后全乡从2000年的400元人均收入发展到去年的1218元。)录音止

  为了彻底解决化隆县沙连堡乡农民的温饱问题,2000年省科技厅特意委托省农林科学院在沙连堡乡开展了科技扶贫,按照国家出资三分之二,农民出三分之一的比例,重点在上塔加、下塔加、尔洞门和关巴湾村建立了示范区,在2001年以来的几年间,省科技厅先后争取到6项星火科技扶贫项目,在沙连堡乡组织实施了“高寒贫困山区农作物良种良法科技示范推广”、“山旱地粮饲兼用型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应用示范”等项目,先后引进了小麦、豌豆、马铃薯、油菜等优良品种示范推广种植,帮助农民改良种植品种。示范户王清玉家有10口人,5个劳力,耕地26.5亩,2002年由于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和综合丰产栽培技术,粮食总产达5025公斤,油料总产565公斤,种植业收入达5916元,加上养殖、劳务收入,全家人均收入1046元。王清玉这样的示范户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户科学种田、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几年来,全乡经济作物面积大大增加,其中豌豆面积达1.5亩,油菜面积达4000亩,亚麻面积达3000亩,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据统计,省农科院2002-2003年两年在沙连堡乡的4个示范村共建立农作物良种良法生产示范田2300多亩,生产示范田净增粮食14万多公斤,净增油料4万公斤。全乡除定点的4个示范村品种全部更新外,已辐射到14个村的70%农户家中,全乡种植业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品种优质化和种植科学化。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员马进福:

  出录音:(这个地方我们刚来的时候,品种比较老化,像豌豆产量有100来斤,小麦200来斤,油菜以小油菜为主。我们上的第一个项目叫良种良法,主要解决他们的口粮、温饱,引进了杂交油菜、优质高产的品种引进来。以前马铃薯1000公斤左右,现在1500到2000公斤左右。小麦200斤,现在提高到400到500斤,基本上把温饱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项目是畜牧业,主要搞了饲草饲料。通过科技培训,推广新品种,搞示范田,带动农民发展。)录音止

  改换良种只是省科技厅帮助沙连堡乡农民解决温饱问题的第一步,如何让这种“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是省科技厅领导思考最多的问题。他们示范推广的聚光太阳能灶,减少了财力物力的浪费,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农产畜牧业的发展、减少了化肥开支、改善了土壤有机结构,为今后土地再生产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为农产增收奠定了基础;实施科学条播、药剂灭草、种植柠条、沙棘等,在部分退耕地进行药材种植;结合水利部门、修建集雨水窖,为部分群众解决了吃水困难……一项项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不仅激发了农民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的热情,也提高了农民对科技致富的认识,拓宽农民增入的渠道。沙连堡乡上塔加村的村民张买素:

  出录音:(以前种植业上什么特色都没有,靠天吃饭,天气好了,就打的多,最多就一、二百斤,人均收入200多。科技扶贫后,种杂交油菜、马铃薯、豌豆。调整后,洋芋1500到2000斤,杂交油菜500斤,多了一倍。以前不相信科技扶贫,现在群众全部相信了,走出去的人也有一、二十户。)录音止

  张买素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他们家的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打的粮食只够吃两个月,剩下的十个月就到亲戚家借粮食。年年是收获的粮食不够还帐,还到处拉帐。乡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以后,他们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不仅还完了旧帐,手里还有了存款。2004年,省科技厅又投资4万多元,给村里的贫困户每家100只鸡,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去年,他们家光靠养鸡就收入了4000多元。今年,他用养鸡的钱,购买了70只鸡、30只兔子和一头牛,准备挣了钱后扩大养殖规模。

  说起这几年科技扶贫给沙连堡乡农民带来的实惠,关巴湾村村民王海林身有感触。

  出录音:(扶贫前人均收入600多,现在人均收入1500元。以前娃娃上学贷款,现在娃娃上学就够了,买了3只牛、7只羊,每年卖出去有2000多的收入。)录音止

  的确,科技扶贫不仅使沙连堡乡农民由贫穷走向了富裕,更让靠科技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省科技厅农社处处长张超远:

  出录音:(通过科技扶贫,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增加了。现在农村最难的是向老百姓收钱,2002年我们对老百姓说收钱改良品种,一夜之间钱就收齐了。二是通过科技扶贫,那个地方的生态有了改变,乱挖乱采的现象没有了。三是老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变。)录音止

  听众朋友,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地处祖国西部内陆的青海,有着“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究省、环境艰苦”的基本省情,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十分突出,特别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现状使得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任务更为艰巨。而且尽管多年来我省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但每年的返贫比例高居不下。因此,在扶贫开发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以政府倡导,全社会参与,以治穷治愚为目标的科技扶贫格局,走出我省扶贫开发中的一条极具活力的路子,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今天的《新闻焦点》请听青海台记者采写的录音报道:科技为农民送来“金钥匙”的下篇

  科技扶贫就是通过科技扶贫为手段、正确引导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同时辅之于先进实用的技术成果,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探索出一条切合当地实际的扶贫之路。创造出成功样板以点带面,先示范后推广。“十五”期间,省科技厅充分发挥主管科技的优势,委托农科院在化隆县沙连堡乡开展科技扶贫,几年来,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等措施,全乡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均收入增长了三点二倍,使沙连堡乡群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科技扶贫带来的实惠。沙连堡乡农民技术员王青玉:

  出录音:(现在人们情绪稳定,观念转变,村里有三变,路变、家变、精神变,目前人均占有粮食1000多斤,收入1400以上。老百姓感谢的说,科技扶贫带来的室温饱和温暖,带去的是贫穷和困难,科技扶贫在穷山沟扎根开花接了果,引导农民走上了一条致富的路。)录音止

  记者在沙连堡乡四个重点实施科技扶贫项目的村的采访时,无论是在和村干部的交谈中,还是在和村民的闲聊中,无时不感受到科技给农民带来的喜悦。项目没有重点辐射到的加仓村有70多户村民人均收入200多,村里人多土地少,主要种植是以小麦为主、豌豆为副。受邻村的影响,许多村民也纷纷找乡政府、找农业技术员、找科技扶贫单位自己购买优良种子,向科技要富裕。加仓村村民韩国宁和韩吉祥:

  出录音:(这几年,省科技厅给上加塔村、官巴弯村农业科技方面进行了扶贫,扶贫后,他们的发展比较快,人均收入增长的比较高,我们加长村现在还没有扶贫,我们村的村民都看着眼热,也希望能在科技方面扶贫一下,依靠科技发展。)录音止

  出录音:(我们这个村是个偏远山区、贫困地方,脱贫致富的路子走的慢一些,有的村扶贫了,我们没扶贫,我们也想让扶贫一下,发展牛羊育肥。)录音止

  以科技为动力、项目为依托、政策为保证的科技扶贫,带给农民群众的不仅是科学种田和科学养畜的热情,致富奔小康的信心,而更多的是带动了群众观念的转变,解决了温饱的群众,更加渴望走出大山,渴望得到闯荡世界的一技之长。下塔加村三社的马易卜拉夫妻二人和母亲在广州东莞后街开了两年的拉面馆,月收入达到一万元;下塔加村二社的马东福一家在深圳开饭馆,月纯收入达到6000月以上。据统计,今年这个乡共有1800多人次外出务工,劳务总收入达到200多万元。沙连堡乡关巴湾村有村民660人,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走出大山的人很少,很多孩子由于贫困辍学在家。科技扶贫后,村民们的人均收入由650元提高到了1600多元,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外出打工和到外面开饭馆的村民越来越多,一些不让女孩上学的家庭也纷纷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关巴湾村村长王海林:

  出录音:(外出打工挣钱的多了,以前女学生基本不上学,现在女学生全部上学,还向老师要质量,我的娃娃你好好教,我给你买衣裳吗还是吃一顿饭。去年县教育局给我们了一个教育先进奖。)录音止

  省科技厅农社处处长张超远:

  出录音:(我们一开始扶贫的时候,没学校那个地方,也没人喊这个事,后来要求科技厅给我们建学校,让孩子上学,这都是扶贫当中的一个变化,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的意识增强了,你比如说是搞优良品种也好,或让孩子上学也好,和以前是大不一样)。录音止

  科技扶贫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沙连堡乡的农民与以往相比,收入有所增加,生活也有所改善。但是就整体而言,由于当地资源承载能力有限,脱贫基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很脆弱,农业经济的发展很难与外界发展相同步,一旦失去项目支持,相对贫困还会加大。省农科院农科所所长马晓刚:

  出录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全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二是科技培训的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三是群众素质较差,缺乏商品意识;四是养殖业收入还远达不到适当的比例结构;五是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录音止

  那么,如何更好地巩固科技扶贫的成果,使沙连堡乡群众的生活越过越美好,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甜蜜。省科技厅农社处处长张超远:

  出录音:(我们想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选派更多的特派员联系更多的群众,把技术更快更好地送到老百姓手中,这样结合我们的特派员、示范员还有富民计划、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录音止

  提高科技扶贫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沙连堡乡的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省农科院农科所所长马晓刚:

  出录音:(由传统的“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进一步强化主导经济作物的优势,努力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推动高原特色优势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录音止

  马晓刚所长告诉记者,农村科技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解决农村贫困的问题上,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注定是不可取的。几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表明,如果缺乏完整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撑,而是简单地强调农民需要技术和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最终都将有可能演化为政府和科技人员的“一厢情愿”。科技扶贫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知识的共同作用。作为科技部门既要通过自身的创新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体制的创新,探索“资金、技术、项目”三位一体的科技扶贫新思路,实现了输血和造血功能的结合,通过资金的社会化投入、技术的支持、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围绕产业扶贫、以点带面,实现长期常驻式的全面帮扶合作,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农民依靠科技走上致富之路。同时,走“协会 基地 农户 市场”的运作模式,架起了企业与农户的金桥,全面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听众朋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加强科技扶贫与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进一步结合,强化科技扶贫工作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充分放活科技人员,促使其向贫困地区流动,投身科技扶贫主战场这是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者:韩晓红、王娟)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