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花开春满园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杨恒
甘肃日报
———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纪实
一株番茄,株冠可达80.1平方米,单株挂果2.1万个,听起来像神话,但在麦积区中滩镇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内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这株全国首例沙培的“番茄树”并不是示范园的骄傲,在那里,还有领先国际水平的航天育种。
2005年,已有8个航天育种品种通过国家级和省级鉴定。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文元给参观者介绍说,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但示范园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科技,而是采取“园区+企业+科技+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用科技的力量给广大的农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从农业专家的智慧到天水农民的腰包,这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是如何实现“双赢”的?新春伊始,记者带着种种疑问,踏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示范园南临渭河,西望卦台,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交叉而过。天水市看中的是这里适宜农业开发与示范的气候、土壤、水质和生态条件。
2002年7月建设,当年就投入了生产。短短3年,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就走完了由开始建设到全面生产,由开始创业到规范运营的全过程,园区总面积2000亩。园区以宽松的投资机制和优越的服务管理机制,吸引了绿鹏、洁通等9家公司进驻园区,园区已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8200多万元。“园区+企业”,“科技+生产”的先进管理模式,多次受到省上主要领导的表扬。
高科技是园区的生命力所在。建设伊始,园区就将目光紧盯国内外农业新技术的最前沿,一步跨入到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行列,园区成功引进示范400多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台湾的宝冠西瓜、荷兰的卡鲁索番茄、以色列番茄,40多种国际知名蔬菜在园内落户;蝴蝶兰系列、文馨兰系列等20多个高档花卉新品种,在这里绽放;灵芝、白灵菇等20多种食用菌在这里生长。琳琅满目的花卉盆景蔬菜和食用菌,让人感到走进了浓缩的春天。
有了新品种还需新技术,园区内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深冬茬生产技术,普通塑料大棚春提早、秋延后技术,工厂化容器育苗技术。
30多项高新技术,管委会主任杨文元谈起来如数家珍。他说,新品种和新技术结合,产出的就是新成果,2005年11月,园内两个产品获得“后稷”奖,还有8个花卉品种在全国博览会上获奖。
杨文元介绍,园区的科技之树要长青,还得依靠科技交流。园区主动攀亲结缘,筑巢引凤,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农科院、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等科研院校为技术依托单位,聘请石元春、邹志荣等20多位国内外知名农业科技专家为技术顾问,定期不定期地到园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引入到园区。3年多来,园区先后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456个,试验示范了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良好的技术依托、技术支持、技术交流,显著地提高了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 辐射带动是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园区存在的价值体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带动了当地农业的迅猛发展。众兴菌业公司在园区周边的张白村示范带动了120户农户在普通温室种植双孢菇、香菇等食用菌生产,平均每户产值在0.8万到1.5万元之间,与原户原有产出相比,效益增加10倍以上。众兴公司还组织花牛镇、马跑泉镇、秦州区皂郊、藉口镇以及徽县的麻沿河等1200个农户订单生产双孢菇,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园内星辰公司通过百合、郁金香示范带动附近农户,并在秦州中梁、清水县上、秦安西川各建种球基地50亩,生产种球200万头。园区物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成运营,带动天水市优质、环保、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走向市场,带动千家万户发家致富。园区每天吸纳附近农民200多人打工,数以千计的农民通过在园区打工学习鼓起了腰包,这些农民通过从园区劳动不但增加了收入,学习了技术,而且成了当地的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园区培训人员378批次6839人次,举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3期360余人、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专题讲座4期450余人。生产和技术的双重辐射,使得天水农业向高科技、产业化方向迈出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