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市场网

您好 欢迎来到农资市场网!

农资市场网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药

紫云英可做农业大文章

时间:2009-11-06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陈敬农 问题一:大量生产化肥,耗费能源、资源;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遭受破坏。   问题二:硒是人类和其它动物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据调查,我国72%%的地区土壤缺硒,其中29%%的地区严重缺硒。   这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安徽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92岁高龄的资深研究员许厥明却把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提出一个“一石二鸟”的解决办法,即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这项研究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已取得可喜的进展。   不应冷落紫云英   紫云英又名红花草,原产于我国,是黄芪属豆科越年生草本植物,它不仅是优质绿肥和饲料,也是美味蔬菜、高级蜜源和制茶原料。上世纪70年代,全国紫云英种植面积曾达到1350万公顷,安徽省达100万公顷。后来由于化肥工业兴起和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等原因,紫云英逐渐被人们冷落,以致种植面积锐减,目前安徽省已减少到10万公顷。   紫云英具有的富集土壤硒的能力超过其它对比作物,是国外专家近年研究发现的。许厥明由此联想到综合开发利用紫云英问题。他认为,利用紫云英可发展无公害农业,开发富硒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而调动农民种植紫云英的积极性,这对改良中、低产田的土壤结构将具有深远的生态学意义。   许厥明开展的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与高效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研究,得到安徽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引起国务院领导的关注。2004年7月,受回良玉副总理的委托,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写信给许厥明。信中说:“经认真研究,我们认为,您提倡种植绿肥,以节约化肥施用的建议十分正确,紫云英作为我国传统的饲料和肥料兼用作物,可以促进水稻产区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我国存在缺硒带和缺硒人群,以紫云英为载体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生产富硒产品,既可以维护生态系统,又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   富硒食品现曙光   开发富硒农产品,既必要又可行。缺硒地区人们从天然食物获取的硒,远远达不到国际硒学会提出的成人每天摄入60微克硒的推荐量。显然,在缺硒地区,人们需要补充硒。但硒的形态影响生物体对硒的吸收。硒存在的形态有3种,即生物态、有机态、无机态。实验证明,人体对3种形态硒的吸收率依次为:生物态硒大于有机态硒,有机态硒大于无机态硒。以无机态硒作为硒源补充人体所需虽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措施,但吸收率低,且有过量补充的风险,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考虑到这些因素和紫云英的食用、药用价值及其富集硒特性,许厥明领导的课题组在安徽桐城、庐江、南陵、长丰等市、县开展田间试验,运用各种农艺措施提高紫云英植株的硒含量并转化为有机硒,使之在紫云英体内聚积为蛋白态型硒(属生物态硒),再选用紫云英聚集蛋白态硒适量的农艺措施,进入大田生产。他们在紫云英开花前,收获植株中部以上的茎、叶制作富硒干菜,在初花至盛花期,采摘顶芽和花朵制作富硒茶,利用剩余部分作绿肥和饲料,生产无公害富硒稻米和富硒猪肉。   2005年,安徽省农科院在长丰县埠里乡建成了面积近万亩的紫云英富硒产品综合开发基地。当年水稻喜获丰收,单产比施用化肥略有增长,产出的大米经测定每千克硒含量达80微克,这种富硒大米的批发价为每千克4.4元,受到种植农户的欢迎。今年,许厥明领导的课题组打算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把富硒稻由单一的中籼品种扩大到粳稻和黑稻,优化产品结构,并力争在富硒茶、富硒牛奶、富硒猪肉的开发上取得新进展。   科技日报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 本网概况 | 联系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投稿服务 |